视频 | 这些故事让人看到来自大山外的扶贫攻坚力量,能够改变多少

2019-10-17信息快讯网

▲《在希望的田野上》

自复旦大学于2012年在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启动对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永平与复旦已携手走过七年。两地在文化、教育、医疗、经济产业等方面持续进行了多维度的交流。2019年4月底,永平县顺利脱贫摘帽。

由复旦师生组成的3人拍摄团队。历时前后整一年的筹划、拍摄与制作,这群校园中的年轻人最终完成了一部短片——《在希望的田野上》。希望通过这部《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更多人相信脱贫工作的巨大价值,让更多人以不同方式志愿投身其中。

小女孩杨佳佳的故事:想起以前的委屈至今都会哭

杨佳佳是一个8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左脚内翻严重,无法正常行走,县里、州里的医院没有条件治疗。2017年夏天,在复旦赴永平挂职干部张志强的联系下,佳佳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了手术。2018年,杨佳佳已经可以正常走路。现在的杨佳佳已经能够正常跑跳,还长胖了。

此次面对拍摄需要展示手术之前的状态,当佳佳妈妈教她念出台词“县里的同学看见我的脚,都会笑”,想起之前受到的委屈,佳佳突然哭得很伤心。

之前张志强老师曾经说过,看见佳佳眼睛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治好她。当时听到的学生还觉得夸张,直到真的见到她的双眼,捕捉到里面的柔软、纯真和希望。佳佳是最能代表希望的人,因为来自大山以外的帮扶,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中学生施佳林的故事:走出大山的理想也许可以成真了

北斗中学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研支团”)开展支教活动的学校之一。一个叫施佳林的学生,一直想成为家里第一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但语文成绩总令她烦恼。后来,经过研支团成员潘辰的悉心教授,她的语文成绩跃居到了全年级第二名。

每次成绩一出来,施佳林就会立刻给姐姐打电话汇报。她的姐姐学习很好,可是初中毕业便出去务了工,施佳林想像姐姐一样学习优秀,语文是她一直迫切想提高的一门课。研支团帮助她的语文水平大幅提升,于是,山里的孩子施佳林这才又看到希望。

施佳林突飞猛进的语文成绩让人发现,希望的涌现竟能捕捉得如此清晰。

拍摄团队于学校临走时,有一个小姑娘跑到他们面前,问是不是来支教?没等成员们回答,她就睁着大眼,率先抢下话头,“是的吧是的吧,你们肯定教得特别好!”

文联主席张继强的故事:推广永平文化找到了思路

当地文联主席叫张继强。他担任文联主席后,一直致力于推广永平的文化,但苦于没有思路。后来依托复旦大学的智力资源,顺利举办了博南文化节,永平的文化都被串联起来,还建立了博南古道博物馆。

博南古道上有一个有名的景点——“万马归槽”,这个听起来诗意的名字,却是30-40分钟的车程,从公路逐渐变成土路,“非常颠簸,不抓住把手,屁股就坐不到座位上。”团队成员温晓宇回忆,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地方,一段赤裸的土路,刚好走到向下的一段,被一大片绿植遮蔽,草木葱茏,这时外面的阳光透过叶与叶的缝隙洒落,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投影在地上。“会让人感觉前路美好,想要继续往前走。”

扶贫先扶智。一个人想不想干成一件事,能不能干成一件事,有时只是缺少契机。团队第一次见到张继强,是在他的办公室。对博南古道很有研究的他风风火火地收集材料要做地方志,还有项目要申请到市里、省里、国家,相当有工作劲头。

正是在与复旦老师的多次交流,张继强决心要发掘永平的文化和历史,尚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自己便开始了对博南古道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在他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今年8月底,博南古道挂牌,成了3A级旅游景区。


作者:边欣月 陈文雪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