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在自传《永远陌生的年轻人》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时刻,那一刻他和父亲的情感鸿沟跨越了小男孩的整个宇宙:
我记得,那是一个圣诞节的早晨,父亲牵着我的手去散步。那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关于星星的书,而这个清早我终于有机会看到漫天闪烁的繁星。我抬起头,望着父亲的脸,一只手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知道吗,有些星星离我们有几百万公里那么远呢。”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哼”了一声,好像我是个无理取闹的小家伙,说:“看那个干什么……”
我们又走过几条街,谁也没有说话,尽管还是手牵着手,但我感觉我们之间隔着几百万公里的距离。
尽管诗人和父亲的情感隔着几百万公里的距离,但是诗人说自己对父爱的渴求永不停止,这是“一种丰富的、柔软的渴求”。
心理治疗师是这种渴求的见证者:儿子再大都需要父亲的爱与尊重。
情感丰富、自愈能力强的男孩都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父亲。
这样的父亲是家庭情感力量的中坚,他始终如一地关心儿子,表达关心的方式也让人舒服。
不幸的是,只有少数父亲会和儿子建立这种关系。
最亲爱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吗?
1998年7月,一篇名为《最亲爱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吗?》的文章提到,论母子关系重要性的文章可以填满一卡车,而关于父子关系的研究只需要一个后备厢就足够了。
但是,随着联邦政府将“父亲失职”列为当今美国“最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据调查,约 1/3 以上的孩子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1/2 的孩子在童年里的某一段时期看不到父亲。
新的研究证据表明,成长中父亲的陪伴和关心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聪明,心理更健康,在学校中的表现更好,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人口学》发表过一篇“全美儿童调查研究”下属的子研究,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1年间观察了584个来自双亲家庭的孩子。研究开始时这些孩子的年龄在7-11岁,结束时他们的年龄在18-22 岁。
研究人员的兴趣点包括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母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父母各自参与青少年学习和心理成长的情况。
研究发现:孩子如果与父亲建立了亲密的感情,或是经常有父亲的陪伴,孩子的学习造诣更高,较少出现破坏公物、吸毒贩毒等十分恶劣的行为。
父亲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婴儿期
父亲失去了权力。
20世纪50年代,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准爸爸的形象是搞笑的。
在电视喜剧或漫画中,准爸爸在产房外踱来踱去,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等着胖胖的女护士探出头来宣布:“是个男孩!”
在他的孩子降临世间的这一刻,他是个门外汉,是个旁观者。
这幅画面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往往是个门外汉。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职责,在玩接球游戏或者周末钓鱼的时候,爸爸才派得上用场。
如今,社会对新手爸爸的期望和过去的不一样了。
男人常常陪着妻子一起上产前准备课,分娩那天他必须在产房里陪产,握着妻子的手,阵痛的时候引导她做深呼吸。今天的父亲不仅是分娩之痛的见证者,往往还是第一个将新生儿捧在怀里的人。
但是等婴儿回家了,这种亲密陪伴便结束了,婴儿没完没了地吃喝拉撒,各种需求让没有养育经验的新手爸爸乱了套。此时此刻,不管母亲是否情愿,她都要扮演起育儿专家的角色。
即便是一个愿意帮忙换尿布或者在凌晨两点起来喂奶的爸爸,在孩子生病或者不开心的时候,还是会主动让位给“专家”妻子,这就让爸爸错失了机会,无法与孩子形成更加亲密的联结。
对男孩来说,这些养育任务原本可以在父子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结,让父亲在儿子生命的初期留下一个强壮有爱的身影。
没有早期的这些参与,男人很容易退化为“不合格的爸爸”,进一步退化为养家糊口的角色。
大部分男人都没有学过如何照顾婴儿,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傻。
所以,尽管在婴儿期,他们本可以通过充满关爱的肢体接触与儿子建立早期情感纽带,但他们却要么步步后退,要么被推到了一边。
2.童年期
做个足够好的父亲。
童年时期,父亲在玩闹或参加活动时的表现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男孩观察父亲如何化解冲突,如何与人合作,在婚姻和家庭中、在社区、在工作场合如何跟别人打交道。
假如父亲和儿子打网球的时候,父亲有个球没打好,他的反应是什么?
他会咒骂一番,还是捡起球接着打?
6岁的儿子正伤心或是在气头上,父亲会怎么做?
他也回报以生气,还是不理不睬,还是拍拍儿子的肩膀,问问什么原因。
一位父亲若是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这样的言传身教远远胜过假装自己无所不能。等男孩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再怎么伪装也瞒不住他了。一个总是虚张声势或者不肯认错的父亲,儿子从他那里学到的是怎样装成一个男子汉。
有些父亲担心满足儿子的情感需求会养出一个“爱哭鬼”,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儿子悲伤的时候,做一个接纳他、帮助他的父亲,反而会让儿子日后更坚强。
马克·吐温笔下描述过这类父亲:“所谓勇气,指的是直面恐惧、掌控恐惧,而非消灭恐惧。”
懂得情感的父亲会轻推儿子面对成长的难题,而不会刻意“锻炼”或打击孩子,让他提前尝到世间艰辛。
3.青春期
父亲与男孩在两个世界,互不相连。
十几岁的孩子在情感上依然是需要父亲的,但是他不会承认这一点。
对青少年来说,父亲的存在提醒着他还不够独立,某些时候还是个小孩。对来自父亲的关爱和支持,他既期待又拒绝。对同龄团体日益增长的忠诚与对父亲的忠诚,这两者在他内心产生了冲突。这种紧张情绪造成了父子之间的隔膜,加深了误会的鸿沟。
研究表明,竞争、批评和缺少理解是父子之间情感隔阂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一项研究中,要求青少年就一些现实问题向父亲寻求建议,然而据他们说,父亲没有太多反馈,而且连和他们交流的兴趣也没有。
父亲与青春期男孩,有时就像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有一项关于家庭生活的研究被我们称作“寻呼机研究”:家庭成员随身带着寻呼机。研究人员随机选取时间,让寻呼机“哔哔”地响,此时研究对象就要记录下当时正在做什么,感觉如何。
结果是家庭成员经常在同一时刻做着各不相干的事,或者在同一件事中感受完全不同,这有力地证明了亲子之间的情感隔阂。
父子俩在同一时刻感受全然不同,这种概率占到了 50%。究其原因,是父亲在亲子关系里总想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父子正在干家务活儿,这时寻呼机响了。
父亲写“我正在享受天伦之乐,我在教儿子一项手艺”;儿子写“这会儿真无聊,爸爸正朝我嚷嚷”。
真正让青少年享受的时光,是在他说了算的时候,比如“我正在教爸爸一项手艺,他学得很开心”。
类似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觉得父亲不再像以前那样贴心了,可是大多数父亲没有觉察到这种距离感。
研究人员里德·拉森和梅兹·理查德得出一个结论:父亲是家庭情感生活中的“薄弱环节”。
他们发现,男人在儿子面前通常扮演着三种角色:领导、推手和警察。
父亲不愿意放弃对青少年的掌控,而且他也不像母亲那样会灵活变通。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儿子捣乱的时候都会生气,也会因为儿子不理睬或反抗感到伤心。但母亲会始终尽力去修复与儿子的情感桥梁,这条路不通,就试那条路;而父亲的反应往往是生气,再夺回控制权。
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男孩身边的人里——包括双亲、兄弟姐妹和朋友——他最不愿意跟爸爸讲心里话。
因为,青少年最喜欢天马行空地聊,而父亲则不喜欢听十来岁的儿子胡说八道。原因是他不知道这是男孩的一种思维实验,是自我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
听见孩子那一番蠢话,父亲以为自己看到了一个傻瓜,担心儿子要么脑子有问题,要么心理有问题,又或者不能忍受儿子玩世不恭的态度。父亲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男孩拉回到正轨上。
明智的父亲不做这三件事
1.控制
比如,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回到家中,跟父亲说学数学真没用,他从小就只想当个职业滑板手。
儿子说着说着,父亲就开始浮想联翩了:好大学没了,好工作没了,儿子成年后的生活一败涂地,做父母的真是抬不起头啊。
父亲内心一阵激动,忍不住教训起儿子:“我告诉你,要做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你必须……”
再来看看相反的画面。
父亲聆听儿子说话,是那么坦诚而专注。听着听着,他发现“职业滑板手”只是儿子的一首即兴狂想曲。父亲倾听着,与儿子交谈,儿子终于释放了热情,也学会了分享。
但是在这个阶段,父子之间确实不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父子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更为现实的交易:父亲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儿子服从和尊敬父亲。
青春期正是男孩寻找自我、寻求独立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得不到认可与支持,他可能会陷入迷失和沉默。
因此在这场控制权的争夺战中,父亲能赢得一时,但儿子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2.竞争
男人会为了主导权、地位和权力展开竞争,这是他们的一种乐趣。青春期男孩和父亲之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其结局不难预见——两败俱伤。
青春期男孩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感,而父亲的情感戒备心则越来越重,这两方面一定会产生冲突。
这时候的男人开始走下坡路,尤其在步入不惑之年后。虽然他嘴里还要逞强,但是心里早已意识到韶华已逝。
与此同时,儿子正全力以赴冲进青春期,他的身高、体重和肌肉几乎日新月异,整个人充满了无限可能、无限憧憬。
儿子的体能每向前跃进一步,父子之间就拉开一寸距离。
更不要说两个人的情感距离——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值得一提,青春期男孩日渐强大的力量感成了父子关系的一座里程碑。
正是在这个时期,少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真的可以打败父亲,大多数男人对那一刻的醒悟都终生难忘。
当儿子成功的时候,父亲应该在一旁喝彩。不为别的,只为他是自己的儿子。但父子关系要想再进一步,父亲不能把儿子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应该带领儿子一起走向赛场,共同赢取胜利。
3.批评
要是父亲认为必须掌控儿子,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使用权力的机会。
有时候是惩罚式限制——不准用车,不准打电话,不给钱,不给自由。就算儿子清楚自己的体力已经占了上风,但在情感上仍然受制于父亲。父亲的终极武器是批评,因为未成年人往往都十分在意父亲的批评。
在父子大战中“幸存”下来的人里,有愤怒、抑郁的儿子,有从小在父亲的独裁统治中长大的男人,有在夹缝里左右为难的女人,她们小时候经历了父亲与兄弟之间的冲突,长大又要面对丈夫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父亲应该向儿子表达这个简单的信息:我爱你,我珍视你。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节选自《高情商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