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余名青少年参赛,在“岁时节令”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个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一般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景?
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提到的“草子头”是什么?
10月19日,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落下帷幕。在为期一天的比赛中,从海选和晋级赛中成功突围的200位选手,经过上下午两场的激烈比拼,最终产生了100名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这些选手分别来自沪上近130所中小学,年龄最大的18岁,年龄最小的7岁。其中,10岁以下选手约占45%,10岁及以上选手约占55%。
本次大赛以“岁时节令”为主题,以描写节气节令、时间的诗词、民俗为主要内容,云集薛理勇、郑祖安、陈勤健、周圣伟、方笑一、杨焄等专家学者,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贴近生活、活泼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赛题,赛题内容从诗词文赋拓展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题目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我们不大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耳熟能详的关于时间、节气节令经典的古诗文,还有关于上海的民俗内容,通过赛题知晓了原来以前上海人把小馄饨叫做绉纱馄饨。”来自嘉定区实验小学的一位选手说。
来自松江区的一位选手说,赛题中涵盖了很多关于珍惜时间的诗词,“比如陶渊明《杂诗》中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金缕衣》中的‘劝君惜取少年时’,读到这样的诗句,会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劝勉,珍惜时间,不负光阴。”
在此次的优秀传统文化大赛赛题的制作中,除了诗词、民俗中的岁时节令,还设置了关于上海以及江南地区的民俗知识,比如,“上海地区把裹粽子的植物叶子叫做‘粽箬壳’,以前‘粽箬壳’指的是什么?”“江南地区有‘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等等。来自静安的一位选手说:“这些民俗离我们很遥远,但又是我们生长的城市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民俗中的生活与记忆,也让我们青年一代多了许多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以及民族文化的了解。” 据了解,选手中有一位来自上外嘉定外国语学校的古诗词热爱者,她不仅在一些诗词大赛中屡屡获奖,平时还创作诗词。
自2014年以来,嘉定区连续举办五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传统文化相关赛事。本次大赛由嘉定区人民政府、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自六月份启动以来,大赛通过“文化上海云”、上海市民文化节官网、“文化嘉定云”开展海选网络答题,并在全市16个区同步开展网上晋级赛,吸引了5万余名青少年热情参赛。活动期间,嘉定区图书馆等开展了相关主题讲座、互动体验等,引领青少年了解并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参与赛事的评委感慨,以前,喜爱传统文化的似乎都是老一辈群体,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并且都有很深厚的积累,让人感到非常欣慰。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