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在眼下一众各地红色题材原创新作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上海出品”的独特气质?精准聚焦真实、延续剧种优势的基础上,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红色题材赋能。提到海派、江南,有观演经验的观众都能数出一连串的元素符号——旗袍、弄堂、十里洋场、《夜上海》的悠扬旋律……如果只是简单堆叠,观众恐怕并不买账。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要刷新观众体验,就要真正领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精髓。于是我们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女子群舞《渔光曲》中,兰芬和女邻居手执团扇身着旗袍,将纳凉、烧火等生活细节诗化,用舞蹈语汇呈现极致的婉约与柔情,尽显江南女子风韵与海派生活之美。于是我们看到,《战上海》中一段发生在舞厅的“智取密件”,将魔术、杂技、舞蹈等多种段落荟萃,用杂技的惊险刺激巧妙呼应谍战的步步惊心,这便是十里洋场“大世界”的海派多元。而在《一号机密》中,小演员用沪语奶声奶气地央着爸爸玩一场老鹰捉小鸡,乐观面对贫困与饥饿,更是让观众在似曾相识的童年记忆中湿了眼眶。
杂技剧《战上海》剧照(叶辰亮摄)
也正因其三种文化融会贯通后所呈现的品质匠心,令三部作品顺利“出圈”。《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斩获了业界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在年轻人集聚的豆瓣网获得9.5分的超高评分,网友自发剧评26条,499条评论几乎满目的五星好评。《战上海》走出杂技团驻扎的马戏城,从美琪大戏院演到上海文化广场和上海大剧院。
机制扶持与原创力作良性,让出人出戏形成双向输送
都说出戏出人。好的作品离不开台前幕后人才队伍建设,而文艺人才的锤炼最终要靠舞台实践来实现,“红色三部曲”的创排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以“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为抓手,令“80后”“90后”顺利接班,成为红色题材创排的主力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有意思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号机密》中两对恋人主角——朱洁静与王佳俊;朱俭与王丽君,接连入选五年前第一届“计划”和上月刚刚公布的第二届“计划”。作为第一届“计划”的学员,朱俭在入选同年拥有了第一部艺术生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代表作《邓世昌》。五年历练,他再度饰演英雄,却要从英勇豪迈的海军,变成了隐蔽战线上表面唯唯诺诺,内心隐忍坚毅的中共地下党员。“这个戏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拔刀、开枪、打仗,因而要求演员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都要用心,甚至要精细到他的每一声咳嗽,否则观众一泄气,就会觉得这个戏太平稳,如果表演尺度节奏把握得好,观众的心应是揪着的。”这一次,从他对人物的理解中,就能感受到他艺术的成熟。如果说朱洁静和朱俭是通过“计划”淬炼在原创作品中有了艺术提升,那么王佳俊和王丽君则是通过这两部作品“被看见”。正是在《一号机密》此前的试演中,王丽君一人分饰双胞胎两个角色的表演张力,让专家看到了她的成长,进而有机会入选第二届“计划”。
沪剧《一号机密》祖忠人摄
而之于《战上海》这样一部首次呈现的大型杂技剧作品,仅依靠上海杂技团的演员力量是不够的。因而70名青年演员中,出现了15位上海马戏学校的学生,打通教学和演出的人才跑道。甚至“10后”也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试演《一号机密》中女儿小红一角的,是上海沪剧院主办“沪语训练营”里的8岁学员王子涵。一口标准的沪语,经由天真童声演绎,让观众欢喜不已。
正是机制扶持与原创力作的良性互动,让出人出戏在上海形成双向输送,为打造“红色三部曲”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图/视频:非注明均演出方提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