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汪曾祺的书房

2015-10-12信息快讯网

【书人茶话】汪曾祺的书房-信息快讯网

 

本文作者苏北在汪曾祺书房,墙上是汪曾祺画的《涉江采芙蓉》

■苏北

今年5月16日,我正好在北京,于是便约上汪朗和龙冬夫妇,去汪先生的墓上看了看。我对汪朗说这个事时,汪朗笑说:“我们倒忘了。今天还是正日子,谢谢你们的记挂。”

上午十点,由龙冬开车,我们直奔西郊福田公墓,去看望汪先生。

十八年前的今天,汪先生离开了我们。十八年来他的作品不断被我们阅读着,仿佛他根本就没有离开我们。天气是极好的,我们总是运气不错。多年前我们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好天气去看望他的。汪老头“走”也捡一个好日子。每次去给他扫墓,都是在人间四月天,到处都是蓬勃的植物,那些鲜花都开到了绚烂的程度。墓园干净极了,十分安静,走进去感觉很好。我们绕过好些甬道,走到二组40号,来到先生和师母合葬的墓前。汪朗对老爷子说:“老头儿,龙冬和苏北来看你了。”一切还是老样子。我们将一小瓶白酒倒在墓基上,又在墓前放了两枝烟。在那看了看,给墓前墓后收拾收拾,就往回走了,前后才一个多小时。

返回时,龙冬说,我们找个就近的地方吃饭,之后再到先生的生前旧居坐坐吧。我当然愿意。汪朗带我们在附近的晋阳饭庄吃了山西菜,之后便去先生的旧居。来到福州会馆附近的一幢楼前,上了电梯,便直奔那个十八年前我们经常光顾的那个门号405的单元。

打开门,一切都是汪先生生前时候的模样,他的子女并没有动过,只是周末过来收拾收拾。在餐厅里,望着餐桌边墙上的那幅荷花图,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大朵大朵的荷花,有十几朵,画面鲜艳极了。老人总是喜欢鲜艳的东西,齐白石晚年也是。过去从没有认真地欣赏过。先生去世后,也来过两次这里,可多是酒后,看了之后也没有留下印象,这一次得好好看看。总的感觉屋子太小了。这比住蒲黄榆已大了许多,可是现在看来,还是太小了。因此这幅荷花图也太小了(汪先生画时肯定是根据屋子的比例的)。在画的右手先生题了一段款: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方。

丙子春制曾祺我又拐到厨房看了看,那个厨房也才几个平方。一个水池,一个煤气灶,还有一个极小的案台。汪先生那时就这么站在厨房里做菜。不过他的菜也不多,都是家常小菜,也不需要摊开多大的场子。他是用心做菜,把小菜做出新意,有时别出心裁而已。

转身到书房去坐坐,坐在那把老椅子上。书房还是那样,可是我记忆已出现了差异。以前我一直以为汪先生的书不多,可坐在那瞅着墙边的四个大书橱,那四个书橱满满当当。书还是挺多的。我先大致浏览一下,古籍居多。有一套《西厢记》已翻烂了。他在作品中经常提到的一些书,也在书橱里。我曾经送给他的两本书《何典》和《夜雨秋灯录》也在书橱里。《夜雨秋灯录》作者宣瘦梅与我同乡,安徽天长人,也就是在高邮湖西岸。汪先生在写家乡的一篇散文中也曾提到过此书。《何典》是一部奇书,方言俚语用得极妙,我想汪先生是极喜欢的。书橱里还有多卷本的《汉书传》和《西汉会要》,汪朗笑着对我说,这是老爷子为写《汉武帝传》准备的,可汪先生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另一个书橱里有一些京剧方面的书,其中有一本《京剧知识词典》,我想他在写梨园小说时会用上一些京剧界的行话和术语,卡壳时也可以翻一翻的。书橱的二层有三卷本的《聊斋志异》和一本《评注聊斋志异》,这大约是他写作《聊斋新义》的母本。二层手口边有《阅微草堂笔记》《笑笑录》《袁中郎随笔》《陶庵梦忆》,这些笔记他都是可以便时翻翻的。

这些藏书只是一个面貌,并不是说汪先生只读了这些书,或者这些书汪先生每本都仔细读过。可是从这些藏书能透露出很多信息,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笔记和方志类的东西很有兴趣。他对古典诗词也相当熟悉,所以他的题画诗都那么充满意趣。

从这些藏书也可以看出,汪先生读书很杂。他自己说过,从大学时期,就喜好乱看杂书。在西南联大时,他就是出了名的夜猫子。他曾说:有时图书馆就剩我一个人。他看书的习惯是随便翻翻,喜欢的就看,不喜欢的翻翻就丢下。他从昆明到上海,或后来到了北京,总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居京几十年,不管是在《北京文艺》《说说唱唱》,还是后来到《民间文艺》,以至打成右派到张家口,回京之后的京剧院,他这七十七年的生涯中,书是没有丢过的。可以说,读书、喝酒、做菜,是他一生的爱好。特别是在京剧院的十多年,因家里房子实在太小,他在京剧院有一间临时休息的房子。我想,那一段是他最惬意的日子。他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京剧院本来就有图书室,又仿佛回到大学时期,有空就可以借,一次可以借好几本。如果你有心去找找,可能现在北京京剧院图书馆的借书卡上,还有许多汪曾祺的签名。那里的许多书籍,都留下了汪曾祺的痕迹。汪先生的大公子汪朗,去年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老头儿三杂”: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此言极是也。

岁月真快哪,老头离开这个房子、这些书柜和这个书桌已经十八个年头了。想想跟老头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才三十多岁。那是多么快乐的岁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