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的是非成败 ———读梅寒《曾国藩传》

2019-11-02信息快讯网

一代名臣的是非成败 ———读梅寒《曾国藩传》-信息快讯网

▲《曾国藩传》,梅寒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国人对曾国藩其人其事并不陌生。这对已写就李清照、王阳明、纳兰容若、林徽因、张爱玲等古今名人传记的青年作家梅寒来说,写作《曾国藩传》不啻一次挑战。梅寒研读大量史料后撰写的《曾国藩传》,清晰勾勒了曾氏一生60余年的人生历程。她在文本中适时运用小说笔法,夹叙夹议,将客观史料与主观评析有机结合,使得该书在现下众多的曾氏传记中独具其醒目标识。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诸多领域有着巨大成就,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具深远影响。他著述甚丰,身后留有1500万字的著述。梅寒在写作中,除了选取曾氏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全集》,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他最真实自然的一面”,还通读了清史研究专家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如《左宗棠传》《李鸿章传》《慈禧全传》等著述。梅寒说:“在这些书中,与曾国藩相关的也许只有那么几小节,但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了解那个朝代的面貌,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梅寒秉持“史圣”司马迁的撰史笔法,将历史人物还原于历史场境,深入其内心,运用文学技巧增强代入感与画面感,从而使文本显得活泼流畅。通读本书可发现,曾国藩天资的确很一般,无论读书还是做官,他和天资聪颖等褒义词都搭不上边。他能取得杰出成就,一是他有坚韧毅力,二是懂得谦虚谨慎,三是善于识人用人。梅寒在论述其“识人”时做了一些对比,比如同时代的人杰左宗棠、张亮基、李鸿章,“在才具方面,他比腹有千卷奇书自信指点江山的左宗棠差很远。要讲在官场的圆融,他不如张亮基……”李鸿章是曾国藩弟子,在处理与朝廷及洋人问题谈判上比曾国藩强,但曾氏识人用人之术高人一等,这足以弥补他自身的所有不足。试想,作为湘军统帅、朝廷重臣、洋务运动发起者、派留学生赴美提倡者与促进者等角色,曾国藩若无过人的识人能力如何能做好这些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呢!

曾国藩能有如此成就,还得益于其一项极其重要的特质——他特别善于总结。比如,他创立湘军,发现当时兵勇军纪极差形如土匪后,他的治军思想是“以礼治军”,即严格的军事训练与遵规守纪的政治训话。同时,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即便被打得几次想自杀,缓过劲来后,仍以百折不挠的劲头反省,总结规律去战胜对方。他提倡“兵贵精不贵多,首在敢战”。这是曾国藩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得来的经验。曾国藩虽无将才,但有帅的谋略与定力,他坚信“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他更坚信“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本书主角是曾国藩,通过这一核心人物,晚清诸多大小人物悉数登场,他们正是一系列晚清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梅寒生动的笔触,我们对这些人物与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有了最为直接的观感。梅寒之所以能将这些人物写得饱满纯粹、呼之欲出,实在是因为她切实懂得了写史就是写人,将人性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烟云中体现出来,才能让文本活泼生动,打动读者。所以,人性在整个文本里以最真实的形态呈现,君臣、师生、同僚,他们是人,因而一定有其优点与弱点,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大公无私,有些人却背信弃义,如实呈现,还历史以原貌,便是写史(传记)的要旨。

历史材料纷繁复杂,如何条分缕析后流畅表达?阅读过程中,笔者感觉作者犹如坐镇军中的统帅,将各种素料“布兵排阵”,多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出晚清数十年的社会万象,这样的驾驭能力自然是对数百万字文史材料了然于胸的结果。

曾国藩固然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天津教案等留有被后世批评的恶名,但总体来看,其为人立世宗旨是“治世救人”,而战争年月的杀戮、朝廷旨意的不可违背等原因,也是他无奈与遭人唾弃的根由。即便如此,他在晚清风云中掀起的一系列滔天巨浪,留给后世诸多领域的精神财富,依然值得研究与继承。历史人物正是如此,没有完满的人与事,功过是非后人自会评说。


作者:袁锦华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  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