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的年初三做寿 | 李志茗

2019-11-19信息快讯网

仙游的年初三做寿 | 李志茗-信息快讯网

作者曾祖父李霞1920年所作《群仙祝寿图》


父亲1940年出生,我1970年出生,我们本来应该在今年的各自生日这天分别过80岁、50岁生日,但正月初三日,我们却一起做寿,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这是我老家福建省仙游县的一个过年习俗,五十岁起的逢十寿庆俗称“做十”,凡满“十”那年,无论哪个“十”,不管何日出生,一律在当年的正月初三做寿。

这个习俗从我记事起就有。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春节只有五天,从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基本是吃喝玩乐,大人不怎么管的,而最充实的一天就是初三。因为这天,要么是自家做寿,要么给别人家做寿,一定有得忙。做寿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自家做寿可以早早起来看热闹,但我小时候家里只有奶奶做过寿,且由大人们操办,轮不到我参与其中,所以没留下什么印象。而自家不做寿时,就要给别人家祝寿。大人们忙着给亲戚祝寿,去村里熟人家祝寿往往是小孩的事情。给熟人祝寿,礼物有生的线面、生鸡蛋、鞭炮、红烛等,一般装在篮子里,上面盖块红布。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主要是我去,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与小伙伴结伴前往。通常村里做寿人家的大门口亮着灯,还挂块红布,非常好认,我们提着篮子一家家去祝寿,只要到下一家之前把上一家的回礼收起来就行。回礼基本是糖果、饼干和柑橘之类,但有的人家讲究,会用其他替代品,或选择式样精致、特别的,让我们感到惊喜和快乐。记忆中,一种包装简单、硬邦邦的糖果是不受人待见的,大家都不喜欢吃。

去熟人家祝寿时,主人会热情地在大门口迎接,并给每人盛上一碗热腾腾的米粉汤,因为是一大早,天又冷,吃点热的,一方面可垫垫肚子,另一方面能暖和身子。后来可能是觉得米粉汤不好吃或不够档次,流行用花生汤取代之。但无论是米粉汤还是花生汤,都会有吃剩的情况发生,为避免浪费,这些吃剩的东西往往会被主人倒回锅里,给下一拨来客吃。渐渐地,大家觉得这样不卫生,去祝寿时都不吃主人家的东西,造成了既尴尬又浪费的情况。后来市面上出现了盒装和罐装饮料,不知是谁率先用它们做上述米粉汤或花生汤的替代品,大家觉得既简便卫生,又免去烧煮洗涮之麻烦,遂逐渐将之当作回礼的一种,即在原来的糖果、饼干和柑橘之外,再加上一盒或一听饮料。

如果说以上是我们村里祝寿习俗积渐而成的变化的话,那么我母亲又将之大大推进了一步。给熟人祝寿和亲戚祝寿,礼物是不一样的。亲戚是指村里沾亲带故的人,主要是父亲的同族叔伯、兄弟等。给他们祝寿,礼物是现煮两大海碗线面,每碗左右两边各卧着一个白煮蛋,其他地方则铺着几大块肥猪肉及一些菜。主人会收下其中一碗,回礼也是糖果、饼干和柑橘等。因为亲戚多,主人会收到很多熟食,没地方放不说,吃不完也很容易变质,不得不倒掉。母亲觉得这样很浪费,但大家习以为常,她也不好说什么。1989年春节我父亲做五十寿庆,她以我爸吃素为借口,事先放出风声,要求众亲戚送礼也与给熟人祝寿一样送生的食品。亲戚们照办之后,觉得不仅自己方便,对主人更有多种好处,至少容易收存,也不会造成浪费。次年即有人效仿,并很快推广开来,一直持续至今。这不啻是移风易俗之举,我戏称母亲是“改革家”。

今年春节,父亲和我同时做寿,应该要收两份礼、回两份礼的。母亲曾电话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家里有老爸做寿,足可连我代表在内,我不需要另搞一套。她尊重我的意见,主要张罗我父亲做寿事宜。同时她又有了新主意,因为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回礼已水涨船高,除糖果、饼干、柑橘、饮料外,再加一包高级香烟。香烟是有害健康的,母亲决定除了有寓意的柑橘外,其他则改用现金。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她用于回礼的现金是人民币50元。这个做法是否可行,尚不得而知,有待来年的检验,如果被村里人接受,则她又开风气之先了。母亲识字不多,是个半文盲,但她从简便易行、勤俭节约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对旧俗做些变通,值得点赞。

对于家乡集中在年初三做寿的这种习俗,以前我以为全国其他地方都如此,慢慢才了解到是仙游特有的。为什么仙游会产生这样的习俗,是怎样的因缘,从何时开始?没人告诉我,我自己也从未有疑问。今年因为自己做寿,我才感到好奇,特地去查了多种仙游县志,但基本只在风俗民情部分,叙述了比我上述所言略微全面、具体些的内容,并未深入追究其来历或背后的故事。我又在互联网上查了查,看到有人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北宋陈睦为祖母到九鲤湖祈仙梦、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后阖村来贺。为答谢乡邻,陈睦将祖母的九十寿辰、叔父的七十寿辰、自己的五十寿辰放在初三日一起庆祝,既答谢了乡邻,又全家同欢。二是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岁末倭寇围攻仙游县城有关。倭寇围城50余日,大肆烧杀抢掠,涂炭生灵。他们被戚继光率军击溃后,仙游百姓才陆续返回家园,于次年正月初二日或收殓亲人尸骨,或去别人家吊唁;第二天则为幸存的老人庆贺劫后余生,后演变为祝寿日。

就我而言,更相信后者。因为如今仙游县城还留有当年抗倭的古战场遗址虎啸潭和“十八战”“九战尾”“五百洗”“无头岭”等地名,并且过年习俗也与倭患有关,如正月初二日旧称“探亡日”,至今仍忌讳登门走亲访友;初五日要重新过年,叫“做大岁”,过法与初一相似。所以,初三作为祝寿日,也应源自明代,与倭寇侵扰有关。

嘉靖年间倭患严重,东南沿海从浙江到广东很多地方都深受其害,但这个创伤记忆似乎只深深地印刻在仙游人的脑海中,并被建构为社会记忆,通过岁序节俗代代相传。顾炎武曾说论世须考风俗,包括做寿在内的仙游过年习俗虽然有些奇特,但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活化并强化其特定的社会记忆,不仅形塑了仙游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念,而且积淀为仙游地方独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只有去挖掘、探究,才能发现历史,丰富认知。


作者:李志茗
编辑:吴东昆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