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汪精卫的交谈
对于汪精卫的过去和现在,潘汉年既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又是十二万分的蔑视。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季恂,精卫是他的号。其祖籍在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后迁至浙江山阴(今绍兴),历经明清两代,其父游幕广东番禺(今广州),即寄籍于此。
得风气之先,汪精卫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反清革命的舞台上,曾慷慨悲歌,有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语,为时人所称颂。大革命初期,他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政策。1925年3月孙中山弥留之际,起草孙的遗嘱,增加了政治资本。同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又被推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他极力标榜革命,被视为国民党左派领袖。
1927年春,正当北伐军胜利进至长江流域,革命向纵深发展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不到3个月,那个言必称改组精神、文必举联俄联共的汪精卫,因屈服于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又惧怕工农运动的发展,终于露出杀机,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与蒋介石殊路同归,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到了内战的苦海里。此后,汪与蒋之间在国民党政坛权力之争中,时而剑拔弩张,唇枪舌剑;时而杯酒言欢,厮守共枕。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作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却被日军的气焰吓 破了胆,从一个民族失败主义者迅速颓变为一个民族投降主义者。1938年12月中旬,汪精卫秘密逃离重庆,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中央政权,坐上了“傀儡王”的交椅。
当年,潘汉年曾对这个反共魁首作过无情的鞭挞,抨击汪精卫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两面派嘴脸。而今却要去会见这个人人皆曰可杀的大汉奸,这既是在李、胡挟持下的被迫行动,也是情报战线上不可避免的偶发事件,更可以看作是潘汉年在特殊使命的驱使下所进行的超乎常人的勇敢而大胆之举。
这天下午,潘汉年由胡均鹤陪同,驱车前往汪精卫的公馆。整个活动的流程他们实际上都已事先安排好了:首先是由汪的秘书长陈春圃出面接待。在客厅坐了不大一会儿,汪精卫便从楼上下来,他和潘汉年握手之后,便坐下来开始谈话。
汪精卫说:“我认识你们的毛泽东先生。过去我是主张联共的,以后发生误会了。你们和蒋介石联合是没有什么搞头的。蒋是独裁的,我是搞民主的。我要搞议会政治,成立联合政府,吸收各党派参加,也请共产党参加。”
潘汉年说:“共产党是不会来参加你的议会政治的。来的也是假的。上海的共产党不会代表延安来参加的。但我可以把汪先生的话转达给延安。我认为延安方面是不会退出重庆的参政会来南京参加你们的议会的。”
汪精卫又说:“现在是个好机会。我们合作起来可以异途同归,希望共产党不要同蒋介石搞在一起。只有同我们合作才能救中国。”
最后,汪又对潘说:“你回去联络一下。以后的联系仍找李士群。”
潘汉年最后也对汪说:“新四军的发展是肯定的。 如果将来你感到与日本人合作有困难,要另找出路时,新四军不会对你过不去,会给你一个转身的余地。”
潘汉年与汪精卫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摘自《世纪》杂志2019年第六期
作者:张 云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 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