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笔耕不辍,浦东周浦有这样一群“土记者”……

2019-11-20信息快讯网

三十年笔耕不辍,浦东周浦有这样一群“土记者”……-信息快讯网

有人风趣的说,周浦有座“桥”,这座“桥”就是周浦新闻学会。这座“桥”架起架起了新闻与乡村联系的桥梁。不少“土记者”利用业余时间走向工厂车间,走向乡村田头,走向街道里弄,写下了不少新人新事。

作为沪上群众性业余新闻爱好者团体,周浦新闻学会今年30岁啦,昨天该学会为《不忘初心写新事——周浦新闻作品精选》一书举行了首发式。

1989年3月10日,周浦地区新闻联谊会在周浦镇成立。1992年,该会更名为周浦地区企业新闻协会。2004年,该会又更名为周浦企业文化促进会,并重组了周浦新闻学会。

“土记者”蕴含一个“土”字。上世纪 80 年代,一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纷纷成为报社电台的通讯员。一支笔,记录家乡历史变化;一辆自行车,踏遍村镇的小巷田野,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土记者”。

成立至今,这些“土记者”笔耕不辍,写下了不少好新闻:全国首例毁容案的受害人林琳来到周浦驻军医院治疗。周浦学校破例吸纳林琳就学,在周浦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使林琳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并考上了大学,最后又在周浦找到了工作。对此,周浦新闻学会在全国和上海十几家媒体坚持做了多年的连续报道。

三十年笔耕不辍,浦东周浦有这样一群“土记者”……-信息快讯网

1999年3月,周浦新闻学会出了一本名为《新闻协会新闻多》的新闻作品专集。2009年该会又出了陈军贤《我是一名土记者》、陈志强《“爬格子”的当上了市劳模》、唐品璋《解读周浦》的个人“新闻作品精选”三本书。今年该会则出了《不忘初心写新事——周浦新闻作品精选》一书,从三十年一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中精选出30万字的新闻作品。

“土记者”用朴实的视角和笔触,采写周浦新事。唐品璋、陈志强、赵展兴等“土记者”,30年里更换了十多辆“老坦克”,踏遍了远远近近的乡镇和企业。他们虽然只是“编外”记者,但同样是时代和历史的记录者。

此外,该会于2005年大年初一创立了周浦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逢年过节总要举行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游客们纷之沓来,14年来坚持至今已举办了50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重在挖掘失传或即将失传的民俗前来展演,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使一批老艺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又吸引了一批热心于民俗活动的志愿者前来服务,丰富活跃了节假日群众文化生活。“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曾被评审为浦东新区优秀文化项目。

作者:陈军贤 唐玮婕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