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樊春海:事业始于兴趣,操控DNA分子构筑纳米世界

2019-11-22信息快讯网

新科院士樊春海:事业始于兴趣,操控DNA分子构筑纳米世界-信息快讯网

刚刚,45岁的上海交大教授樊春海当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著名毒药“砒霜”(三氧化二砷)竟成救命药,不仅是可治愈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特效药,现在扩大了治疗范围,还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团队,提出了一种将纳米金刚石与砷剂联用的方案,并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展示出很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就在几天前,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揭晓,樊春海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从茫然到兴趣,开启一生的事业

1992年,参加完高考的樊春海报考了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当时选择生物化学很盲目,一点也不了解。”樊春海回忆说,“高中时喜欢化学,但觉得单纯学化学会到化工厂一类的公司工作,因此就选择了和生物学交叉的生物化学。”

“我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到生物传感器的,奠定下了以后的研究兴趣。”他说。2000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了在美国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期间,他师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Heeger教授,进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兴趣”是樊春海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自己的兴趣、研究团队的兴趣、未来科研的兴趣。正是靠着这份“兴趣”,樊春海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越走越远,并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操控DNA分子构筑纳米世界

樊春海长期从事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廉价、快速、便携的集成化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通过生物分子与无机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发展新一代生物检测策略。

自参加工作以来,樊春海在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以及生物光子学领域做出了系统出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提出了“生物分子识别-生物分子折叠-电子/能量传递”的耦联传感模式,构建了基于DNA分子设计与界面调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深入研究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信号采集性能和核酸适体的分子结合性能,构建了基于功能材料识别与信号特性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生物分子在纳米材料上的单一和多重组装,构建了基于纳米生物复合探针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种生物传感的原理设计和传感元件制作,并已研制出多套样机系统。

他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因子95,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篇论文在JACS,Angew. Chem.,Adv. Mater.杂志以封面或内封面形式发表。已申请8项美国、国际专利(2项授权)和20余项中国专利(10项授权)。 

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上海纳米专项等项目。

“原来我读研究生时,能够看到的文献都是别人发表半年后的,而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们跟美国是同步的。特别是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这么大。”樊春海感慨地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有兴趣、肯努力,都可以尽情实现科研的梦想。”

新科院士樊春海:事业始于兴趣,操控DNA分子构筑纳米世界-信息快讯网

>>>人物简介

樊春海

男,1974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

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2003年在圣芭芭拉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纳米973首席科学家。

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因子95,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部分成果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作者:储舒婷 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