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在《邂逅月台》中获得平凡的感动

2019-11-23信息快讯网

由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在《邂逅月台》中获得平凡的感动-信息快讯网

由潘惠森编剧、冯蔚衡导演的话剧《邂逅月台》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演出,昨天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首演,这也是时隔15年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香港话剧团的再度合作。从2004年的《求证》到2019年的《邂逅月台》,导演冯蔚衡所经历的不仅是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这一次她更是携手黄呈欣、顾鑫、黄晨、杨景然等沪港演员一起完成上话与港话的再一次邂逅。

由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在《邂逅月台》中获得平凡的感动-信息快讯网

舞台上,漆黑而压缩的空间里,一男一女相遇,后面隐藏了一个介乎真实与虚幻的装置世界,现实的处境从荒诞渐渐发展成荒凉。当剧中人物的意识交迭在一起的时候,也期待与台下的观众一起“似层相识”。

《邂逅月台》首演于30年前,导演冯蔚衡是当时的女主角,“说来汗颜,那时基本上对戏的中心思想没有很深入的想法,就是很努力完成任务便是了。直到2006年因安排与新加坡实践剧团合作,机缘巧合之下,邀请潘老师重写一个新的版本,他想了一下便答应。交稿之日,我一看,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把所有沙石都擦走,只余下干净利落的对话,清晰透明的关系,幽默睿智的思辩,优美浪漫的情怀等,我深深的重新喜欢上‘她’。”

由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在《邂逅月台》中获得平凡的感动-信息快讯网

剧中的男人和女人,从互不认识到相依为命,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经历,重新敲问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人生会被推到一个看 似正常却又偏差的地步?为什么连做一个正常的男人和女人都感到吃力?为什么追求爱情或友情都变得复杂?最终“人”在城市高速发展下还能正常地生活吗?

编剧潘惠森的作品大都刻划小人物的小悲小喜。对于剧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感”,潘惠森坦言很多评论把他标签为写荒诞派戏剧的人,“我觉得是个误会。1984年我写第一个剧本时,还在外国读书,从敍事风格到语言运用,确实受到荒诞派戏剧影响。”80年代末,潘惠森开始接触到本地观众和本地戏剧,觉得本土戏剧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差距,驱使他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更有生活质感的语言。


作者:童薇菁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