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挑到金鸡奖,上海出品《挑山女人》获得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感谢评委会颁给我们这个大奖,我想这个奖也是颁给全天下无私奉献的母亲们!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宝山沪剧团是一个最基层的小剧团,而《挑山女人》中的王美英是一个小人物,但我们通过大屏幕,讴歌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大时代精神,挑山精神不但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也同样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
上海宝山沪剧团出品的戏曲电影《挑山女人》在今晚颁发的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戏曲片。作为剧团“当家人”、影片主演华雯如是感慨。
《挑山女人》这根基层院团的原创现实题材“扁担”,从上海的舞台一路挑进了国家大剧院,令华雯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几年间近300场的演出场次,创下剧团原创作品演出纪录。而根据舞台作品改编的戏曲电影,更是亮相美国、西班牙等海外电影节。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引得金发碧眼的观众为中国母亲的坚强感动落泪。
此次获奖,也实现了上海地方戏在金鸡奖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可以说,从华雯从报上读到“ 挑山女人” 汪美红故事的那一刻起,一个 “情”字成为众人的温暖接力,一步步传递到今天。
作为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 ” 其中项目,《挑山女人》由挑山女人舞台版原班人马打造,并由汪灏执导。
尽管彼时高密度的演出,让剧组对作品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唱段早都熟稔于心,可真正到了拍摄,其所花的力气一点也不少。彼时拍摄正值酷暑,为赶拍摄进度,华雯创下了 70 个小时不眠不休的纪录。影片中是风雪飘摇,棚里却是关了所有空调和通风设备的闷热。可为符合剧情设定,华雯硬是咬着牙披上棉袄。别人看着心疼,可她却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曾在齐云山上面临更多艰险的人物原型汪美红。正是带着这种艰辛的共情,拍摄时重度中暑都不让华雯觉得难。这些年排演这出戏,让“挑山精神”早已在这个文艺工作者内心深处扎下了根,“很多时候要走出一片新天地,就要经历死过去再活过来的过程,就像凤凰涅槃,苦透苦透地熬,才能熬出好东西。”
而作为影片导演,汪灏也没有局限于以往戏曲电影重舞台记录,电影手法相对弱化的既有模式,而是使用不少间离、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比如影片结尾不同于舞台剧结尾,而是原型人物汪美红与华雯饰演的王美英,在现实生活中汪美红经营的 “挑山茶馆”对望。时代在发展,2013 年,齐云山后山的公路通车,山上不再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而山上山下物资可由车辆运输,不再需要一条扁担,“挑夫 ” 也成为历史。一路护送儿女成材,眼看他们都有了出息、有了着落,汪美红也没闲着。放下扁担的她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起了茶馆,供往来游客小憩。使其在一众戏曲电影中显得更为特别,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22日晚,《挑山女人》已经连同上海出品的另一部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率先从20多部候选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本届金鸡电影节“最佳戏曲片奖”提名奖。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
图:主办方供图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