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寿啦,水稻“种”出人血清白蛋白,这个产业的未来增长预期甚至高过IT业!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任勇/《长江日报》
水稻除了作为粮食,还有什么用?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国农业生物技术高层论坛上了解到,一种通过分子生物育种技术选育的高表达人血清蛋白水稻新品系已经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并成功建立一条年产1吨、单批次6-7公斤人血清蛋白工艺流程的生产线,2020年年产可达40吨。
据悉,高表达人血清蛋白水稻是我国分子生物育种技术迈入2.0版的典型案例,专家们表示,将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紧密结合起来,将有效扭转我国种质资源多而不强的现实,保护我国农作物安全。
水稻“种”出人血清白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人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是激素、脂类等物质的转运载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血浆pH值和维持血浆渗透压。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休克与烧伤,用于补充因手术、意外事故或大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也可以作为血浆增容剂。
按照传统方式,人血清白蛋白全球需完全从血浆提取。在我国,每年需求量估计在420吨左右,且60%依赖进口。同时,近几年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等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对应用血浆中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的安全性担忧也日益上升。美国,欧洲药品管理机构明确鼓励使用非动物来源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还有一种方法能获得人血清白蛋白,即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水稻中,使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在水稻生长成熟的过程中,人血清白蛋白不断地被合成、积累在稻米里,再被提取出来。分子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纯度达到了 99.9999%,符合进入临床试验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要求,其进入市场后,将缓解人血清白蛋白供应紧张的情况,并降低价格,造福百姓。
我国分子育种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在万建民看来,高表达人血清蛋白水稻进入试验生产阶段,可视为我国分子生物育种技术进入第二阶段的典型案例。那么何为分子生物育种,它与传统育种有何区别?
事实上,常规育种家就像中医,用眼睛观察水稻外部表型;分子育种家则好比西医,知悉水稻植株背后的基因型,给水稻照‘X光片’。两者有效结合,育种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比如常规育种回交六代,才能达到99%纯合的后代,分子育种只需要三代就可以达到。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竞争力不断上升。据万建民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在农作物生物技术领域发文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高被引、高质量期刊和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全球第二,热点论文数量排名第一。
除了论文外,我国在农作物基因储备方面也突飞猛进,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小麦、谷子、棉花、黄瓜、马铃薯等多个作物在内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基础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夯实了基础。
新时代做供给侧的育种家
2.0版的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和1.0版相比有什么区别?万建民说,1.0版育种家关注的基因基本上两个抗虫和耐药,这更多的是为生产者考虑,进入2.0版后,育种的视角逐步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也就是农作物更多满足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全球对农业生物产业也颇为看好,2017年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市值为358.5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8%,高于IT业和汽车业。
尽管近年来我国分子生物育种技术进步很大,但是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农作物新品种研发还没有形成精细化分工,一个新品种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选育、试种、改良、评价等步骤往往是一位育种专家全程参与。“如果每个阶段都有拿接力棒的人,我国的农业新品种研发速度将会快很多。”万建民说。
未来,分子生物育种还要向3.0版进发,也就是研发多种有益基因复合的农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分子育种应由有经验、懂市场的常规育种家掌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推进生物新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发展。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