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为何开始“逆生长”,且看杨浦拆解社区治理的“绣花针法”
社区治理既需要面上的大刀阔斧,也需要细微处的精雕细琢。
在杨浦,以楼栋微治理、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为代表的“三微治理”,通过称手的绣花针和绵巧的针法,拆解社区难点、消除痛点、打通堵点,许多老旧社区也因此纷纷开启“逆生长”之旅。在今天召开的“深化‘三微治理’、共建‘睦邻家园’”为主题的新时代上海社区工作法研讨会上,在众多社区治理经验基础上集纳提炼而成的杨浦区“三位治理”工作导则也正式发布。
楼组是社区最小的细胞,“三微治理”就是从激活这些细胞开始。
“从30、300到3000”——在杨浦区延吉四村的楼栋微整治进程中,这三个数字颇有意义。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居委会主任王秀娟和大家分享了这组数字背后的故事。
小区25号楼门口有一片空地,经常有居民搬出凳椅沙发,坐在这里休憩。但一不留神,这里就成了废旧家具的堆放点。于是楼组长利用居民区“三会”,提出在楼门口安装整齐的木椅供居民休息,初步估算,平均每家要出30元。居民自治金的收集,从“0”到“1”的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通过志愿者的上门宣传,这个建议得到了居民们一致同意。从网上买来的木椅到货后,居民志愿者们动手完成了安装,睦邻凉亭很快建了起来。
这桩事儿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自治热情,又有居民提出改造大楼门房间。这一次,不仅楼内业主每户出资300元,还获得了街道社区基金会1万元的自治金支持。自己动手粉刷墙面,贴上字画,改头换面后的门房间成为大楼居民的公共“会客厅”,《睦邻楼组居民公约》《睦邻楼道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也得以顺利通过。
其实,25号楼有点“奇葩”,14层的大楼,电梯只能到13层,近年来电梯停运等事件时有发生。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引导下,25号楼的自治骨干召集居民开展了16次听证会、18次协调会。第14层的居民在均摊费用的基础上,每户还多出资了3000元。最终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维修基金”的方式,不仅更新了大楼的两部电梯,还让电梯通到了14层。
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居民议事的重要平台。在四平社区,以“睦邻”为关键词的同心圆正不断延展放大。以抚顺路363弄、安顺苑等小区为试点和突破口,四平社区按照“自己家园、自己做主、自己出钱、自己出力”的自治新模式,通过社区微治理、微更新、微改造,初步形成了基础型“睦邻楼组”、活动型“睦邻广场”、平台型“睦邻议事厅”、自治型“睦邻小区”和开放型“睦邻街区”五位一体、点面结合的逻辑渐进式的“睦邻家园”治理体系。
近年来,杨浦区在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基础上,深化“睦邻家园”治理体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简称“三微治理”)。从居民有感受度的项目做起,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建设睦邻中心、睦邻议事厅等公共空间为自治搭建协商平台,形成了多元主体助力居民自治的格局,取得明显的成效。
研讨会上,杨浦区殷行街道和五角场街道的居民区,虹口区嘉兴路街道以及崇明区绿华镇也分别分享了新时代分类指导社区治理的生动案例。
作者:邵珍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