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陈梦家居然写过豫剧剧本!这份鲜为人知、长达百余页的手稿即将上拍
陈梦家这个名字,人们不会陌生。
古文字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新月派诗人、收藏家……这一连串的头衔却都难以概括他。
陈梦家甚至还写过豫剧剧本,他鲜为人知也是唯一的豫剧剧本《红日》手稿即将首度公开亮相,出现在朵云轩秋拍上。
这样的跨界实在猛!
这份豫剧剧本《红日》手稿创作于1959年,共有稿纸两本119页,附信札一通含信封。
今天,与这份手稿相关的研讨会在沪举办。
学界认为,豫剧剧本《红日》手稿是陈梦家生命历程中十分珍贵的物证。它的发现,大大扩大了人们对于陈梦家的认知。
浙江人陈梦家怎么会写豫剧剧本?
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张新颖梳理,1958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欢送陈梦家等十四人下放河南农村劳动,赶赴洛阳东郊白马寺镇十里铺村的植棉场。1960年1月初返回北京。正是在下放河南农村劳动期间,陈梦家编写了豫剧剧本《红日》。
在给友人的信中,陈梦家说“我是用了三十六个‘半工’写成的”。可见,他当时一边劳动,一边写作。
用来改编的原著——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是那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作品。
张新颖指出,原著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是所谓“史诗”式写法;陈梦家在改编的时候,着重表现连班普通战士在战争中的锻炼和成长,附带也描写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
在《豫剧<红日>编写提纲》中,陈梦家坦言:“这是一个现代的豫剧,道白采用原书的现代语的对话。在唱词方面,除以梆子为主外,我们以为可以穿插一些洛阳曲子,使音乐丰富多样。原著中的歌子,也照样的保存下来。只要我们调制得合宜,是可以融合无间的。”
改编这个剧本是为了“农村中的业余剧团”演出用的,不过这个剧本很可能从来没有演出过。
浙江人陈梦家写豫剧剧本,听起来突兀,实际上有迹可循。
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在《忆梦家》一文中说:“他喜欢看戏(各种形式的),喜欢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和泛论文艺的小文”。1956年,陈梦家自己也曾提及,近年来迷上了地方戏,特别是河南豫剧。
据张新颖透露,已知的陈梦家写豫剧的随笔就有三篇,分别为《论老根与开花》《关于电影<花木兰>》《看豫剧“樊戏”》。
承载了一代学人在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特殊心境
陈梦家的豫剧剧本《红日》应该是玩票性质的。1961年,他把这一剧本手稿送给了朋友王国华。王国华的父亲王献唐,与陈梦家同为著名的青铜器专家,两人交往笃深。王献唐1960年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国华曾将若干遗稿寄给陈梦家,请求帮助整理。因而,王国华与陈梦家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1961年陈梦家将《红日》手稿赠予王国华时附了一封信,信中以“可笑之作”称这一作品,并坦言“盛暑中挥汗作此游戏,亦人生一乐事也”。王献唐后人珍视这份手稿,小心保藏于青岛家中,至今它未毁未失,完好如初。
陈梦家说起《红日》手稿的口吻轻轻巧巧,然而联系起他的生命历程,人们亦不难知晓他当时的处境其实是十分艰难的。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陈麦青指出,豫剧中的哭腔是一绝,很适合表演悲剧。他认为陈梦家选择编写这个剧种的剧本或许更有深意。
研讨会现场也有专家认为,陈梦家是以笑来呈现一种巨大的痛,这份剧本或许承载了一代学人在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无奈心境。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宣晶
图片均由朵云轩提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