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消失了的书店

2019-12-05信息快讯网

这些年消失了的书店-信息快讯网

这一个个都曾是我们熟悉的名字:思考乐书局、贝塔斯曼书友会、凤鸣书店……他们热热闹闹地来了,又静悄悄地走了。然雁渡寒潭,雁去潭真不留影吗?在书荒破冰的节点上,这些名字曾解渴了多少书迷?照亮了多少人的未来?

惋惜之情是有,但本文的意义不止于此。我们相信,只要读书人还在,这些书店的消失就只是空间层面上的,它们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或许在某个维度上奔向了更远方……

——编 者

很久以前,在上海买书只有新华书店,甚至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上海音乐书店或者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外文书店、美术书店都被归入新华书店。它们有的保留着原先的名称,如外文书店;有的连原有的名称都换了,如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更名为河南中路新华书店,上海音乐书店改名为西藏中路新华书店,美术书店甚至就这么不见了……

1978年,河南中路新华书店改名为上海科技书店,西藏中路新华书店恢复上海音乐书店店名,上海书店(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外文书店也从新华书店划出单独运行,新华书店系统恢复了少年儿童书店。如此,上海在新时期开始了综合性新华书店和专业性特色书店并行的图书市场新格局。同时,随着出版系统内一批职工子女从农村返城,根据当时的政策,由上海新华书店设立集体事业管理处支持鼓励那些知青设立集体和个体书店(书摊),指定由延安中路(大世界)新华书店提供货源支撑。

在一个“书荒”被打破的时代,如饥似渴的民众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身份、改变职业,也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中华崛起、振兴中华而读书,当时的书店热闹、拥挤的场面一直是亲历者留存着的美好记忆。

余生亦晚,但仍然被裹挟进入了这个阅读大潮,而且由此进入书业,见证了那时那景。而今,匆匆时光已有40个年头了。再回首,不免感谢时代,只有经历,才更加珍惜阅读、珍惜纸书乃至曾经存在而今已经消失的书店。

>>专业书店:曾经的业内标杆

那时,新华书店通过门市调整、缩小库存等方式,开设了一批专业书店,譬如1981年11月在淮海路开设的教育书店,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设立的文史哲学术专著专柜,1982年11月在徐家汇开设了艺术书店,1983年2月在广东路设立批发书店,1984年9月在四川北路开设了上海工具书店……由此开始,省版书店、旅游书店、法学书局、大学书店、体育书店、医学书店、交通书店、建筑书店,包括之前的邮购书店、少年儿童书店、音乐书店、科技书店等20家专业书店,它们都成了当时全国新华书店同业的榜样和标杆。

这些书店都曾经是我服务的对象、买书的空间。那些年开设的所有专业书店,我都曾是开业筹划者之一,协助制定开业方案、负责媒体沟通、编印书目请柬、设计发布广告、策划优惠活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学习和历练,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书。当时,一家专业书店可以举办整场专业书展,如省版书展、艺术图书大联展等等。

据说,截至1994年,被拆除的新华书店有五家区店,13个门市部和专业书店,共8000平方米营业面积。

等到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开业并随之而来的改制、上市,原有的格局被打破,所有的经营拓展责任不再被赋予区店、县店的法人代表,甚至区县店只是成为连锁门店。而今,这些专业书店都已消失了。这种消失,有的是市政动迁,有的是专业取向、业态变化,也有的消失得有些可惜。同样,无论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徐家汇、延安东路等处的新华书店,都在原地消失,起初是因为市政动迁,后来也有经营者为赚取租金差价而做出这样的选择。

新的目标或愿景尽管一再被描述,但对于这些新华书店乃至旗下的专业书店在这些年的消失,我常常有种“哀其不幸”之感。

>>独立书店:被房租压垮

那些消失了却留存记忆中的书店里,最早引起轰动并成为媒体关注、读书人喜欢、新华书店“震动”的,是1983年7月6日由69届返城知青刘德如和81届青年李亚萍所办的自立书店。他们租用离交大只有100米的一家居民门面房,独立开设了这家个体书店。当时,他们筹集了1000多元后,以中等层次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市面较少的文史类图书为进货目标,备货有300多个品种。当时的一个统计称,开业之初的半个月内,平均每天销售162元,而且不断上升。当时,自立书店的进货还是比较困难的,出版社还在尝试自办发行,专业的批发机构也没出现,好在可以向新华书店进货,虽然数量和品种有限。

自立书店因为其出售的多为文史图书,符合阅读人口需要,成为各方的“宠儿”、时代的“骄子”,新华书店的一个标志性“对手”。自立书店对于新华书店而言,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身处这个区域的徐家汇新华书店在压力之下也开始了改变,包括继承之前的送书上门、新书预订等服务。自立书店后来搬到康平路,又在延安中路开出了第二家门店,“走向未来”丛书、《宽容》《人论》《情爱论》都是该店的看家书,据说《人论》卖出了四千多本,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做广告,办邮购。

自立书店在惠及读者、创业勇气和对图书的判断方面,是令人佩服的。只是伴随着新华书店的努力、图书市场的繁荣,加上租金、市政动迁等因素,经营多年后歇业。

消失了的这种独立、特色、人文书店,包括1991年被“悼”的坐落在顺昌路的凤鸣书店,虽然“读书人与书籍受到了空前的尊重,书恢复了最自然可亲的面貌”,但却被房租这根“梁”压垮。上海图书馆新书展销厅、左岸书店、大厦书店、龙强书城、军事书店、上海联合学术图书发展公司(东方书林俱乐部),1997年元旦在建国路开业的上海席殊书屋(上海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还有少量连锁书店,这些曾是吸引了上海读书人的人文书店虽因多种原因陆续歇业,但对于读书人而言,总归会留有影响的。

>>读书俱乐部:“骄傲”的最终败走

思考乐书局、明君书店、贝塔斯曼书友会都曾是上海书业的“骄傲”。

2001年1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索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各入股50%的比例,投资成立“思考乐书局”(2003年下半年,世纪出版集团退出)。

2002年2月,思考乐书局第一家门店在徐家汇美罗城四楼开业,营业面积近6500平方米,是上海西南地区最大的书店。同年6月,第二家门店在福州路浙江中路开业,这家思考乐书局福州路店被演绎为申城首家“书店里的星巴克”。 2003年8月,思考乐浦东店开业(一年房租450万元),是当时沪上的24小时书店,初时吸引了很多尝鲜的年轻人,不久就变成了“24小时图书馆”,大多数人光看不买。2004年9月,思考乐书局又在北京新东安商场四楼开设第四家门店业,总投资1000万元,4000平方米,图书品种达8万种。当时的理由是“要想做好全国市场,前提就是赢得北京市场”。

不过,几个月后的2005年3月,24小时营业的浦东店关门;6月,美罗店、福州路店关门。

这些年消失了的书店-信息快讯网

以“24小时”营业为新闻,定位“时尚阅读体验”的思考乐书局最终“触礁”。思考乐当时给出的解释是投资公司资金供应跟不上,拖欠了大部分图书供货商大量资金,因为没有新书就此难以生存。假如书款不被转移,投资能尽其所用,思考乐也许还有生存的空间。也有人认为,错误定位才是其经营“触礁”的主要原因。

2005年7月,江苏南京的大众书局图书连锁公司以4000万元的资金,全部“盘”下上海思考乐书局三个门店。从8月12日晚上6点起,大众书局(思考乐)三个门店同时正式对外开张。

曾经,思考乐的倒闭在业内引起震惊,但是,也迅速被遗忘了。

2001年1月1日明君(刘渝华)在上海创业的明君书店开业,一度拥有28家直营店、五家加盟店、20万会员,形成了地铁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上海最大的民营书店。“前前后后,我已经贴进去七八百万元,卖掉了两套房子。”

书店迅速扩张,营业员人浮于事,大量滞销货堆积在书店里。出现严重问题的还有会员卡。最初,只要在明君书店购买一两本书,就可以成为会员,然后可以一直享受8折购书优惠。当时,地铁里的其他书店,从来不打折。

明君书店结束,遭遇“灭顶之灾”的是投资经营方明君文化城。

2006年,明君和另一位合伙人共同投资200多万元,在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租下1200多平方米开设文化城:书+咖啡。明君的目的是设置一个空间,为会员和爱书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006年11月开张,几杯咖啡、几本图书根本无力支撑昂贵的租金。2007年4月,文化城关闭。其间,文化城拖欠部分员工工资被申请仲裁,裁决结果是:书店须支付7.3万余元。但这个时候的明君已经无力支付。于是,法院强制执行。11月3日,人民广场店和南京西路店这仅存的两家还在营业的分店被查封,书店最后的两台“造血机”停止了运转。

那时,我所任职的《上海新书报》与我现在任职的上海市书刊发行业协会开展过两次上海十大发行人评选,明君也是获评者之一。现在回望,也许她有点超前,也有些任性。

1993年,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期间,全球著名的出版机构德国贝塔斯曼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访华成员随行来到中国,开始了同中国上海的政府部门探讨媒体合作可能性的进程,上海市以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科技书店)作为中方与其合作。1994年2月,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与贝塔斯曼签署成立合资企业“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意向书,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报《关于建立中德合资企业“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1995年2月,经国家工商管理局批准,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和德国贝塔斯曼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1997年1月,贝塔斯曼书友会正式成立。2000年12月,书友会在线业务(www.bolchina.com) 推出。2001年贝塔斯曼中国书友会成员达到150万。2003年12月贝塔斯曼直接集团并购北京二十一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尝试打造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全国性图书连锁机构。2004年贝塔斯曼中国书友会的营业额为1.5亿元人民币,创造巅峰业绩。2005年,贝塔斯曼拿到第一张在中国经营图书批发业务的外资牌照。2006年贝塔斯曼接连关闭北京、杭州等地十多家连锁书店,转而与家乐福、新华书店合作以“店中店”的方式经营。到了2008年7月,情况急转直下,贝塔斯曼关闭其所属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书店的36家门店,终止其中国书友会的运营。如此,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在华的全部业务结束。

这些年消失了的书店-信息快讯网

贝塔斯曼,给中国带来了俱乐部销售图书的创新,开启了中国读书俱乐部的先河。我也曾在新华书店开设了上海书香读者俱乐部,因为继任者的努力,还在运行中。可惜,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网络销售、阅读多元和善于变化的会员,贝塔斯曼好像没有与时俱进,终于败走麦城。中方委派的总经理张启华身心俱疲,其后因心脏病而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尾声

偶尔翻开留在书橱、书架、书桌上的书,发现其间夹着的发票、封底的购书章或者自己的记号文字,都可能触发一番记忆。

消失了的书店,曾经吸引过大批读书人,也在这个城市留下印痕。消失,皆有消失的原因,内中理由也一言难尽。尽管有些努力、憧憬和梦想在照进现实之前落空了,但曾经的投资者、从业者都该受到尊重。从业很多年,一直朝前走,偶然转身回望,发现那些消失了的书店、经营者几乎都是我所熟悉的。

很多年又过去了。


作者:汪耀华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节观演团 | 那些年轻鲜活的生命,永世长存 ——浅谈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进博会结束,快来看看这些年青民警从四叶草带回了什么……
视频丨带你逛书店之梧桐树下“一见倾心”的书店—“一见”书店
《七札》:编了十五年的书 | 汪家明
不只是简·奥斯汀,还有这些传奇女作家改变了欧洲文学史
谈强军之道,习近平这些话语振奋军心!
视频丨带你逛书店之“为城市独行人暖茶燃灯”的禅意书店——大隐书局
选择上海,喜欢上海,这些人的理由是……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终于拿到“中国绿卡”了!这些外籍菁英这样说……
购房资料安检仪上神秘“消失”!没想到竟是……
90年前,震惊世界的北京人头盖骨出土,后来却消失在抗日战争硝烟里
视频丨带你逛书店之音乐人的寻宝地——元龙音乐书店
美国人失算了!因杜鲁门、麦克阿瑟对朝鲜战局的错误分析,美军对中国志愿军的行动毫无觉察
于洪生 | 充分发挥独特优势 提升协商民主效能
影响肺移植成败有哪些因素?单肺移植还是双肺移植好?关于肺移植,还需要知道这些
点亮魔都夜色,寒冷的冬夜,看见这些商场的灯光美陈,是否会怦然心动?
马云:中国足球不好兵乓球好,可能是教育问题。未来20年,50%的职业将消失
聚焦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这些院士专家今天都来浦东了!
联播+|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这些话言浅意深
揭秘!北京猿人究竟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古人类学家90年求证才知道了这些……
八米高瀑布书墙来了!华东师大连开两家24小时阅读、研创空间:高校赋予“书店+”更多新内涵
濮存昕:这些年影视的红火,使一些表演教学不太重视最基本的“字正腔圆”
这个大学书店里,没有教辅和工具书,却有锦鲤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