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书单 · 阅读西方|《〈伦敦书评〉:一段不完全的历史》

2019-12-06信息快讯网

文汇书单 · 阅读西方|《〈伦敦书评〉:一段不完全的历史》-信息快讯网

▲《〈伦敦书评〉:一段不完全的历史》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An Incomplete History, London Review of  Books

Faber & Faber

(2019年10月版)

过去40年里,《伦敦书评》始终保持着与读者每两周一次的会面。刊文数量从十篇到二十篇不等,除了最常见的书评和论文,还穿插着信件、诗歌、影评,偶尔也有短篇小说的身影。从创始编辑卡尔·米勒口中的“一张小小的报纸”,发展成如今欧洲最顶级的书评类刊物,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其背后,是由无数八卦、争吵、对细节的专注、坚守、分歧和持续不断的信件往来组成的无比丰富和有趣的岁月。

《伦敦书评》问世于1979年,当时《泰晤士报》因劳资纠纷导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停摆长达半年。于是卡尔·米勒想着创办一份新的书评类刊物来填补这份空白,当时他还是另一份报纸的编辑。他的同事兼助手玛丽-凯·维尔梅斯也参与进来了。

起初,《伦敦书评》作为《纽约书评》的别册一起搭售,不过两份刊物的合作关系只维持了一年。米勒在1992年离开,维尔梅斯则坚持到最后,她就是《伦敦书评》的现任主编。

本书有许多翻拍的原始信件、样稿和潦草的笔记评论。通常这种开本的读物不会出现以文字为主角的图片,但读者在本书读到的图片非常有意思。比如诗人劳拉·莱汀用打字机“写”的信件,抱怨马丁·西摩-史密斯给她的前任伴侣罗伯特·格雷夫斯写的传记,重叠的字母,交叉的单词,这些打字机独有的痕迹生动地佐证了她当时愤怒的情绪。还有编辑米勒的小记事本照片,他在记事本上罗列了心仪的约稿对象,读者欣慰地发现,最后很多人被米勒说服了。

大牌云集也会带来麻烦。《伦敦书评》很多编辑本人就是优秀写作者,他们有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会为如何分句和使用分号而争执不下,也会选择一些看似附庸风雅其实糟糕透顶的封面。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一首诗的末句“结束意味太浓”而直接删去,以至引来作者的强烈抗议。

这些生动的记叙,让读者得以看到《伦敦书评》一路走来的历程。


作者:四  月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  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