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藏大军逾8000万人,但不做到这一点,民间收藏就无法冲破困境
据统计,我国现有民间收藏者超过8000万人。如何让收藏的藏品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实现有序合理的流通,已经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记者从昨天在嘉定区南翔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翔艺术中心举行的民藏产业化论坛暨民间收藏云数据库与应用项目研讨会上获悉,上海正在全力打造一个专业、权威的服务平台,为民间收藏爱好者提供专业管家服务。
一直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民间收藏只跟钱和兴趣爱好有关,事实上它对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富春山居图》为例,从1350年黄公望完成画作至今,前半部分《无用师卷》前400年都是在民间辗转收藏,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被清朝的“内府”收购。而后半卷《剩山图》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才由政府收藏。同样在中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清明上河图》前710年都被民间收藏,只有后面的190年才由政府收藏。
专家表示,文物保护绝不仅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事,也绝不单单是公立博物馆、文物研究机构的事。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民间收藏蓬勃兴起,正确看待民间收藏的价值,并将其与官方收藏有机结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对促进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强荧指出,民间收藏关系千千万万收藏爱好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新专业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新生态和产业能极。
上海市目前正在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民间收藏品中也集聚了众多的高价值的艺术精品,让民间收藏动起来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重要课题
“民间收藏的价值认定与流通实现,首要是建立真实可靠的民藏档案体系,否则,无法确权确珍的藏品,在现在、未来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与流通变现是极其困难的。”可文文物艺术品服务平台创始人张淞教授如是说。昨天的研讨会上,该平台举行了民间收藏云数据库与应用项目推进启动。据介绍,该项目不仅为海量的民间收藏品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档案与记录及展陈平台,还将逐步引入后续延展产业化服务,比如高价值民间收藏品的专业保护修复,安保储藏,学术研究、价值挖掘与出版巡展和文物艺术品IP打造与衍生品开发,以及为众多的文化多样性博物馆提供租赁展藏品和为文化艺术空间提供优质的文物艺术品元素。
据了解,可文文物艺术品服务平台创立于2015年,自2016年起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始了文博产业化的探索。2018年项目落地到嘉定区南翔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获得政策扶持。可文项目先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与中科院科学与艺术研究院,以及复旦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易货产业创新联盟等几十家相关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并在2016年初步完成了民间文物艺术品的数字化系统的研发。该项目还与文博领域权威服务平台"云博网民间收藏数据库平台"建立了数据合作关系,以共同推进民间收藏数据库的进程。项目在2018年获得了上海市文创专项资金扶持,已在上海和其它地区进行了市场试运营,目前已有众多收藏家携藏品进入数据库。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