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垃圾填埋场上造林7600亩

2015-10-22信息快讯网

 

老港垃圾填埋场上造林7600亩-信息快讯网

经过土壤改良后,老港垃圾填埋场上长出植物。 傅国林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昨透露,已在老港垃圾填埋场和周边预留地区完成7600亩造林工程。在上海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15%的“十二五”规划中,老港基地造林将贡献4.3%,接近三分之一。

今年4月,老港造林工程在启动一年后完成了全部落叶树的种植,5月初完成苗木种植量的98%,初植苗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在经过夏秋台风的冲击之后,这片营造于垃圾场上的森林可谓真正落地生根。在完成老港造林工程的同时,上海园林工作者也实现了用有机质废弃物改良土壤的技术突破,并形成了一套土壤改良的工作标准。

老港并不适宜造林。上海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紧贴东海0号大堤,常年大风带来水汽,伴有海水中微量的盐分。前期勘查和采样显示,基地内土壤普遍偏碱。一般适宜绿化种植的pH值在7.8左右,而此地大部分区域pH值在8.6至9.1之间。适宜栽种植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标准为20克/千克,老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只有12.9克/千克。既然环境如此恶劣,为何还要造林?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上海遭遇土地资源紧缺的尖锐矛盾,一般生态建设用地已越来越少,已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

在老港垃圾填埋场西侧防护林带中,有一处用绿色植物围合而成的科研试验区,这就是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老港科研基地。去年6月,在过去多年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老港填埋封场区和周边预留区域7600亩造林工程全面启动。

老港造林的过程中,首次研制了以有机废弃物为改性材料的封场土。市园林科学规划院总工程师李跃忠介绍,土壤改良和修复有多种路径,比如彻底更换旧土或是栽种特定的植物,但前者太急、后者见效太慢。通过有机质综合利用来改良土壤,“说得简单点儿,就和阳台上沤肥养花是一个道理”。李跃忠的团队与松江叶榭餐厨垃圾处理基地等机构开展合作,通过不同种类发酵菌剂、翻堆频率的对比,终于得到效果最佳、成本相对较低的改良剂制作工艺。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