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口的烟纸店
那时卖的香烟是白锡包、绿锡包、大前门、光荣、飞马、勇士、老刀牌等。火柴叫自来火,有一棵杨梅树图案的老牌子火柴,上海华光火柴厂的辘轮火柴。也有百雀灵、蛤蜊油、人丹、痧药水卖,柜台边有打酱油、老酒的陶瓮,一个漏斗、一个竹制长柄吊筒。旧时手纸叫草纸,色黄,一刀刀叠放着,当时用厕也有儿歌:“手拿黄板、脚踏地板,面孔一板……”
柜台里放着牙刷、牙粉。这牙粉,现在已经绝迹啦。店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烟、酒、肥皂、酱油、香烛的混杂味儿,这是上海烟纸店里的标志气味,就像进南货店,你会闻到火腿、腌肉、咸鱼味一样。
柜台上有个铁架子向上斜放着几排大的玻璃瓶,里面放着盐津枣、盐津条、奶油桃板、弹子糖、棒头糖、花生牛轧糖、鱼皮花生、梅饼、话梅等零食。还有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小时候总会偷偷攒着零钱,跑到小店里买点零食解解馋。
粮油店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城区,在我们每家每户的不远处,都有这样一家家我们所熟悉的粮店。
在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里,凭购粮证和粮票购米,那时和家人一起去粮店买米,带着自备的米袋,套在粮店储米柜的出口处,营业员一声,准备好了吗?然后,听到“哗”的一声,米从大漏斗中一倾而下的情景,曾给过很多人很美妙的人生记忆。
去粮油店买油,有的地方也叫打油,上海方言叫拷油。小时候去帮家里打酱油也是,店员拿个漏斗,从缸里一勺勺灌入酱油瓶,时过境迁,旧貌换新颜,如今,大家都去超市、卖场选购各种各样的桶装油了。
理发店
理发店遍设老上海的大街小路上,它们的店号是以“牡丹”、“玫瑰”、“芙蓉”等花卉名为主,后加以厅、院、室、屋、馆、公司、店、号等等。理发屋根据装潢设备和技巧的不同也有甲、乙、丙、丁之分。
三十年代初,上海陆续开设了一些使用电烫器、火烫器、电剪发器、电吹风机等现代理发器具的美容室、理发厅,于是烫发便在许多的城市妇女中流行起来。那时能够烫个头发就是很时髦的了!
裁缝店
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弄堂裁缝还是极为普遍的。那时很多人家里所有的衣服都仰仗弄堂口的裁缝店。
那爿裁缝店,说是店,其实也不过是弄堂口的一开间,一块烫熨衣服的横板,一架老式的缝纫机,一把竹尺,一包弹粉(划粉),一把烙铁,当然还外加一个煤球炉。老师傅肩上通常挂着一根皮尺,腕上带着一副褪了色的袖套,鼻梁上搭着一副大方眼睛。
现在我们的衣服大多是直接去商场买来的,很少能见到这种老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