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美剧《扪心问诊》
图为美剧《扪心问诊》剧照。
(本版用图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李健鸣
向好几个朋友推荐过美剧《扪心问诊》,原因是很多人都对西方现在似乎很流行的各种类型的心理治疗感到好奇,而这部连续三季长达105集(不要胆怯,每集才20多分钟)的美剧不仅能给观众足够的常识,让观众了解到治疗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之间必然会出现的“移情”问题,同时又通过医生个人的经历对这一职业本身的艰难性有所体会。
保尔医生已经在心理咨询的行当工作了很长时间,第三季开始时,他已经是一个中年大夫,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孤身一人,但仍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与病人的谈话治疗上。尽管他的导师曾经提醒过他的弱点: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与病人的共鸣,可能会被情绪操纵,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尽管对自己也有所怀疑,但并不愿意正视一些问题。接着观众就会看到医生的病人一一出场。心理医生的病人可谓是不分男女老少,而病人的基本特点也非常相似:缺乏安全感,从而也就缺乏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清晰度。最年轻的病人是一个黑人小男孩。父母不停地争吵让他无所适从,他只想通过吃东西来填满他的空虚感。在医生的帮助下,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俩之间的婚姻已经无法维持,但当他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时,他们的关系突然开始缓和,不再力挺自己的看法,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对方,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段治疗中,可以看到三个人的进步以及进步中的反复,总的感觉是治疗确实让本来烦躁不堪的三人开始出现了平静的趋势。
一位早早就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少男也成为了医生的病人。这位从小就被父母抛弃的男孩在养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但他的性取向让他感到心理上的混乱。一方面他急于证实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自卑,因为自己是另类而产生的自卑。正当他走投无路时,生母的来信又给他添加一刀。当他得知亲生父母是有钱人时,他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们的赞助,去上一个十分昂贵的摄影班。他不顾心理医生的劝阻,以一种完全玩世不恭的态度去见亲父母,致使亲父母吓了一跳,把他赶出家门。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开始又有了点自信心,最后他在情感上对医生有了依赖,当他发觉这种依赖得不到他想象中的回报时,他决心放弃治疗,在养父母的爱护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保尔医生对另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大学生则表现了一种不同的态度。女大学生得知自己得了重病,不想把这事告诉父母,也不想告诉刚刚分手的男朋友,她更不愿意接受治疗。在一种十分绝望的境况下,她来找心理医生求救。在医生的帮助下,她终于同意去治疗,但她一定要医生陪她去医院,医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这么做,但为了让病人得到治疗,给她联系了医生并陪她进了医院。女大学生开始治疗,情况也发生好转。她又一次来到医生那里,并不是为了继续进行心理治疗,而是决定结束治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医生没有遵守诺言,把她的情况告诉了她的母亲。从医生和女病人打交道的过程,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种毫无保障,有时甚至会很危急的关系。
医生出自本能的同情心会导致治疗的彻底失败。医生同来自孟加拉国的一位数学老师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数学老师在妻子死后被住在美国的儿子接到了美国。来自东方的老人完全看不惯西方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美国儿媳妇的所作所为。他忍无可忍,决心设法回家。儿子和儿媳妇看他整日闷闷不乐,就让他进行心理治疗,他一开始拒绝,后来发现心理医生是个可以交谈的人,就按时欣然前往。让医生没有想到的是,老人利用医生对他的同情,置了一个局,最后警方以他有暴力倾向为由把他驱逐出美国,圆了回家的梦。
这一打击使医生在行医几十年后,终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心理医生,他对自己的心理医生(或督导)谈出了对自己的疑问,尽管对方一再强调他是个很好的心理医生,他去意已定,离开了这个行业。当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观众看到他脸上的微笑和轻松的背影,马上就能感受到他自身的解放,相信他会重新迈开生活的新一步。
这部电视剧的特点就是通过医生和各种类型的病人的具体交谈中,在他们逐渐形成的关系中,既看到剧中人物的种种困惑,同时也会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应该说是一部完全可以把“我”纳入剧的作品。
把“我”纳入心理治疗,这在西方不是什么让人感到惧怕的东西,而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除了专家的心理分析外,各种治疗的形式也处处可见。我的一位女友就是在德国的一个区政府青少年的治疗室问诊。这类的问诊实际上就是通过交谈,发现来者的心病。我的女友会遇到有各种问题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因为青少年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造成的。和中国的治疗方式不同的是,我认识的德国心理治疗专家永远不会对病人说:你每天要散步,要放松,要吃药,而是通过谈话,让病人慢慢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哪些经历在自己身上落下了阴影,也许这些阴影永远挥之不去,但会变淡,变得不咄咄逼人。
最近我遇到一些心理上有一定障碍的青年,有的不想工作,有的无法与同学打交道,家长们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然后就是无法应付。他们的辩护词就是:“给他那么多爱,从来没有给他压力啊”。我问了一些早期的经历,发现都是青春期阶段因为被家长和老师压制早恋的结果,一旦在这个阶段,在性发育的阶段,孩子对自己和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这样的怀疑很可能就会成为长久的创伤。也许这也是我推荐这部电视剧的原因。
(作者系剧评人、翻译家)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