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家中餐牛成这样 承包了所有的美剧
这些年来撸了不少美剧和好莱坞电影,总结起来就发现一个很不一般的事情——他们好像都吃一家的中餐啊!这到底是谁家的中餐啊?它凭什么承包了所有美剧和电影的外卖镜头啊!我脑子里满是财大气粗承包好莱坞,海外游子登顶美国梦之类的故事。
你来看看典型美剧《生活大爆炸》
再看看经典美剧《老友记》
还有这些:
电影也一样沦陷了。
你看成龙大哥在吃↓
安妮·海瑟薇在吃↓
连动画片里也在吃↓
这得多豪气的一金主啊!这么包办;这得是多么不计回报的广告主啊!打了这么多广告,我们都不知道它是谁。
可是我查了一下,就“切~~”了。这盒子根本不是一家餐厅专属的啊,而是美国所有的中餐厅都用这样的盒子啊。
就好比所有的牛奶都可以用百利包来包装一样。海外的中餐馆,倒是在这一件事情上出奇的团结。
这些中餐外卖盒英文名叫Oyster pail(牡蛎桶)。
说到为什么叫牡蛎桶,我就可以来讲点故事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会,美国盛产牡蛎——顺便讲一下牡蛎不是生蚝——由于价格不贵,很快它们躺在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餐桌上。
但是开壳处理,真的不是人人都愿意做且会做,那是一项力量与技巧的战斗。然后就有一家小店铺开始帮顾客做开壳处理,结果生意一下子就火爆了。别的摊贩也有样学样,一时间造成“不开壳你还能卖给人家么”这种局面。
好,那开了壳,水淋淋的牡蛎怎么带回家去呢?
据说当时在美国采集牡蛎的工人大多来自亚洲,他们中巧手的,学日本人拿纸折一折,做成了防漏的桶状,给客人装好开壳后的牡蛎,开开心心就回家做饭去了。
这个“据说”已经难辨真假了。
不过可以考究的是,在美国的专利库里留存至今的,
是1894年F.W.Wilcox同学发明的这一款:
但吃牡蛎的习惯并没有长盛不衰。
二战之后,由于打捞过度,牡蛎减产,价格上升,吃的人自然就少了,批量生产的牡蛎桶很快就剩了一大堆。
好是好在,美国开始了郊区化,那会儿家家户户也都用上了微波炉,冷冻与半加工食品兴起,餐厅食物外带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中餐厅的外卖就在那时候开始的,用酸甜口味征服了众人,再加上方便又廉价,完全打开了新天地。
一次机缘巧合,有中餐馆老板把没人用的牡蛎桶拿来做外卖盒了。不用不知道,一用忘不掉啊,这盒子方便拿,抗击打、还不漏啊。
之后用这种桶的中餐馆越来越多,就这样,处在桶生低谷期的“牡蛎桶”完成了桶生的转型,从生食桶变成了熟食桶。
但是那时候的牡蛎桶也只是白色,低调寡淡。
直到1970年代,制造这些牡蛎桶的Fold-Pak公司,找来了一个平面设计师,他大笔一挥,才赋予了中餐外卖盒今天风情万种的模样。
虽然也有其他的设计图案,但最普遍常见的中餐外卖盒上,基本都画着一座宝塔。对,是宝塔,不是天坛。
这个宝塔的原型是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宝塔。
百度百科里介绍:“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在很早以前,琉璃宝塔在外国人那里比长城的名气还大。
不过南京大报恩寺现在就只剩下遗址了,琉璃宝塔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被毁了。可惜可惜啊!
加了宝塔图案之后,又加了一个提篮把手,可以提着走了,更加方便了。之后牡蛎桶就慢慢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中餐外卖。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标签,一种文化象征。
甚至还有的设计师以这个为灵感设计了一款牡蛎桶手包↓
而据Fold-Pak公司很自豪地称,他们家所有外卖盒都是“Made in U.S.A.”的。
所以坦白讲,这个肚子里装着中餐的家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美国货啊!
不过有机智的网友提出其实美剧和好莱坞电影里面,很多人的打开方式都错了。
尤其是吃炒面的时候,这样吃是不对的↓
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
摊平了,它就是一个盘子。就可以好好吃了。
说到美国中餐的味道,嗯……但凡尝过的都不太敢恭维。
别看演员们吃起来好像很香,但是毕竟他们长的是美国胃。美国中餐和中国中餐根本不是一回事,只能说有一点亲戚关系,常见的菜式不一样,材料不一样,连口味都不一样。《生活大爆炸》里面Sheldon喜欢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本土根本没有好吗,但是在美国中餐厅就是基础款。
还有幸运饼干也是。
所以中国的餐厅也并没有牡蛎桶。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