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摘】寨卡病毒横扫美洲 疫苗开发迫在眉睫

2016-01-31信息快讯网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很可能扩散到美洲除加拿大、智利之外的所有国家。

 

萨尔瓦多一名卫生人员在喷药杀灭蚊虫,以预防寨卡病毒传播。

 

方陵生 编译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很可能扩散到美洲除加拿大、智利之外的所有国家。紧随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寨卡病毒的爆发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十分迅猛的态势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威胁。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自去年5月起,已经传播到美洲21个国家与地区,很有可能在全美洲 (除加拿大、智利之外) 的所有国家扩散。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以及该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正在大量繁殖。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

这次寨卡疫情的爆发最早出现在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去年5月,巴西报道了美洲第一例寨卡病毒爆发事件。

据悉,寨卡热是导致巴西数千例婴儿脑损伤的罪魁祸首。美国目前尚未出现寨卡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报告,虽然之前曾有过一例相关报道称,一位女子在巴西感染了寨卡病毒,之后在夏威夷产下一脑损伤婴儿。

巴西卫生部在去年11月时发表声明,寨卡病毒很可能是近期新生儿小头症高发的主要原因。小头症是一种严重的生产缺陷,主要特征是婴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头也会比正常孩子的小。患有小头症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运动功能受损,还会有癫痫的症状。

巴西报道称,迄今已有3893例小头症疑似病例。伯南布哥 (巴西东北部一州名) 是寨卡病毒肆虐最严重地区之一,感染人数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30倍以上,相当于伯南布哥全州新生儿的1%-2%。

寨卡病毒的爆发紧跟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如何迅猛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全球性威胁。

“我们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这些话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也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时我们曾经说过的话。”牛津大学研究全球健康的特鲁迪·朗说,“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因热带疾病疫苗开发的商业前景不明,大型制药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至今都不甚得力,这一现状促使卫生专家在与埃博拉病毒的艰难抗争中,疾呼需要一种新的激励体制。“我们需要某种计划,让制药公司觉得有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一次性交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上周表示。

圣保罗Butantan研究所目前正集中精力研发寨卡病毒疫苗,尽管其主管称,仍可能需要3-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来。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利用其疫苗技术来评估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可行性。法国赛诺菲医药公司则表示,正在审查疫苗开发的可能性。

里约奥运会的担忧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一只来自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森林的猴子身上被发现。历史上,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一些太平洋岛屿上都曾出现过寨卡病毒。但目前关于寨卡病毒的科学数据甚少,还不清楚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导致巴西婴儿的小头症。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劳拉·罗德里格斯说,这可能是一种能够进化的病毒。

“今年8月,巴西将在里约热内卢举办奥运会,如果到时候疫情还在继续进行,孕妇应被劝阻远离公共场所,或尽量遮挡身体,防止蚊子叮咬。”罗德里格斯说。世卫组织建议,打算前往寨卡病毒传播地区的孕妇,在出发之前及旅行归来之后,都要进行必要的咨询和检查。

寨卡病毒的临床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常与登革热相类似。寨卡热同样是因伊蚊传播,导致人们担心寨卡病毒可能会蔓延到世界各地登革热传播的地区。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有登革热感染风险的地区,这片感染区从非洲一直延伸到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寨卡病毒的传播速度迅猛异常,原因是伊蚊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而且当地人群缺乏对寨卡病毒的免疫性。

女性面临的风险

寨卡病毒会引起与风疹相类似的一些轻微症状,但却会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严重后果,因此健康专家认为,在女性到达生育年龄之前,亟需一种保护性的疫苗。

有证据表明,除了蚊子叮咬以外,其他传播途径极为有限。“寨卡病毒已在人类精液中被分离出来,有说法认为病毒有可能通过性传播途径扩散开来。但性接触是否是寨卡病毒的一种传播方式,还有待于更多证据的确认。”世卫组织表示。

虽然寨卡病毒与婴儿小头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被确切证实,但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即使是现有的一些间接证据,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令人极为担忧。

除了寻找疫苗和药物来对抗寨卡病毒之外,一些科学家还将目标对准了携带这种疾病的蚊子。

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Intrexon在英国的子公司Oxitec希望,通过一种自限性转基因昆虫与传播疾病的伊蚊展开竞争。Oxitec称,公司在去年4月和11月向野外分别释放了2500万只OX513A型转基因蚊子,成功地使巴西某地区野生伊蚊幼虫减少了82%。据有关部门报告称,之后这一地区的登革热病例大幅下降。

相关链接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乌干达抓来一些猴子放在笼子里,准备用于黄热病的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的症状。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科学家们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

1948年初,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血清学研究证实,人类也会被感染。“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是近亲。1956年,动物试验证明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 (特别是猴子) 中广泛流行。

寨卡病毒在人群中流行情况如何?

1954年,尼日利亚首先证实了3例人类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但这种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从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07年4月至7月,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雅浦岛上的185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经实验室证实为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59例被诊断为寨卡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人类感染爆发事件,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

2007年以后,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几个国家在太平洋常有一些散发病例,但没有大流行的疫情。近年来,寨卡病毒再次受到人们关注。2013年至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爆发流行,估计当地11%的居民被感染。从此,寨卡病毒开始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国流行,造成多起人类感染流行的疫情。最近的疫情主要发生在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等国都发生了疫情。2015年1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又通报了苏里南共和国证实的4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寨卡病毒感染有什么表现?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蚊虫叮咬人后,大约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

寨卡热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等。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流行地区也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得病后如何治疗?

寨卡热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持续2~7天自行好转,无需住院治疗。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盆、瓦、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因此,要“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伊蚊的孳生地。

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的人,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