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账本”凝聚家人心

2016-04-08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樊丽萍

85岁的李宗益老人家住奉贤,养花、养鸟、种菜,每天的日子过得悠闲,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好福气:如今的李家四世同堂,儿辈孙辈曾孙辈全部加起来有29口人,小辈们个个对他和老伴十分孝顺。

在李家,尽孝是每个人做人的本分。这股和睦之风来自何处? 李宗益的二儿子李浩“嘿嘿”一笑,道出玄机:家里人人尽孝,或许得归功于父亲手里的“账本”。

一年到头,为人子女者有没有尽心照顾父母,看望过父母几次……这些小事,李宗益都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别小看这本老人手头的备忘录,它还真让一大家子的20多位后辈挂心。

“尽孝”数据每年定期公布

当过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李宗益,育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教养子女很有办法。中小学校会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学习情况,李宗益索性也把这一套搬回了家,定期在家召开子女大会,通报家庭重要情况。比如每年吃年夜饭,李家29人聚齐,而在全家人动筷子吃饭前,必定要听李宗益通报家庭“年报”。

李浩对这个“规矩”印象极为深刻。除夕夜,父亲掏出“账本”,大声诵读,一件件事情通报过来。比如,一年来老两口的身体情况、子女四个家庭一年到头的情况,谁有比较大的长进,谁有缺点要改等。而李宗益最后通报的尽孝大数据,家里每个人更会竖起耳朵仔细听,即四位子女及其后辈一年中看望二老的次数。儿辈看望几次,孙辈看望几次,他平时都会悉数记录,待年终总结报告一次。

今年63岁的李浩已经当爷爷了,他说,就在今年春节,李宗益公布2015年全家人的“尽孝”表现:李浩夫妇一年前去看望20多次,平均两周一次,算是达到子女尽孝的“平均值”;家人里属他的大哥表现最好,一年看望父亲100多次,因为大哥家住奉贤洪庙镇,离父母住处比较近,基本做到隔天看望;而表现略差的是李宗益的孙辈,要么忙工作,要么忙孩子,平均一年下来只看望了五六次。

“我儿子是城管队员,周末常要出门工作,加上小夫妻还育有一个小孩,这么一来,分给爷爷(李宗益)的时间确实有点少。”但是李浩拍着胸脯说,孝顺爷爷这件事,儿子绝对放在心上。“春节里听到爷爷报的数据,我儿子回来一直念叨,说今年一定要多去看望几次。”

体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亲情

在李浩看来,父亲定期在家里召集开会,握着小“账本”通报每个家族成员的情况,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却无形中把一家人的心凝合在了一起。

“大家年轻时都过着差不多的日子:要忙工作,要带孩子,事情一多,可能不知不觉就把父母撇一边了。”李浩说。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李宗益眼见自己年龄变大,而李家第四代也开始冒出来,于是他突发奇想,拿出一个本子给儿子辈、孙子辈“记账”。其实,比起后辈们前来看望的次数,李宗益更挂心的是后辈们的生活。谁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谁生活中有难处需要家里人帮一把,因为李宗益的记录,李家人之间更懂得且体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珍贵亲情。

“有一年我妹妹的女儿要买房子,可首付钱不够,我们兄弟就一起凑钱。借钱不打欠条,也没指望她们还钱。”虽然各自组建小家庭,但仍可以做到兄弟姐妹之间亲如一家,李浩觉得,自家的这份亲情在如今相对崇尚物质环境的社会里更显难能可贵。前些年,李宗益的老伴生病住院,李家的三位媳妇二话没说,马上排了值班表,每天轮流到医院照顾。

在李宗益的“账本”里,有时还夹着一些剪贴报。比如,村里人敬老爱老的善举,报纸上刊登的一些敬老爱幼的好故事,李宗益只要发现,都会细心地留存档案,待家庭会议召开时一并“通报”。

“每一次听父亲讲这些事情,都是受教育。”李浩说,父亲坚持多年做记录,无非是想告诉子女,再忙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论语》 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而在李家,这一段古训不仅被铭记,而且通过这家人特有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刻入了几代人的心间。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