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京城百余年“点点滴滴”

2016-04-08信息快讯网

 

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东直门自来水厂旧址。本报记者郭超豪摄

作为世界上水资源最贫瘠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北京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通过打井取用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因此北京许多的街巷以井命名,例如著名的“王府井”“三眼井”等。1908年,慈禧太后批准筹建京师自来水厂,开启了北京的自来水时代……

近日,位于京城首家自来水厂———东直门自来水厂旧址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向市民开放,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多种展示手段,讲述着北京百余年来“点点滴滴”的故事。

官督商办不招洋股

北京自来水时代的开启,源自馆内珍藏的那本“农工商部请建自来水奏折”。清朝末年,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多次向清政府建议,应在京师兴建自来水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京城多次发生火灾,却因无水扑救损失惨重。1908年3月,农工商部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建自来水厂,不到十日即获批准。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时,性质为“官督商办”,采用“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展板上展示着公司创办时期的招股章程,其中明文规定“只招华股,不招洋股,凡本国民众,无论官、绅、庶皆可入股,享受股东权利”。此章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筹建水厂的270万元股金很快就筹齐。展柜中陈列着当年自来水公司发行的股票存根、股息单和股票收条等,外观采用碑式边框设计,文字沿袭中国传统书法格式,标题名称均采用旧式中国传统的从右往左的横书。碑式设计寓意着北京供水企业历经风雨而永不倒。

馆内一尊半身铜像,是自来水公司的首任“掌门”、当年42岁的实业家周学熙。

他上任立即挑选人才,组成班底,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勘察水源、设计水厂、丈量水管线路等工作,水源选定了距离东直门仅20公里的孙河地表水。由于当时国内工业落后,自来水厂所用的蒸汽机、闸门、管材等均通过瑞记洋行从德国进口。1910年2月,京师自来水终于完工试水,建成了北京市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北京城市近代供水事业的初步格局由此形成。

可惜由于连年战乱,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北京市区内仍只有东直门一座水厂,供水普及率仅30%,尚有7成居民没用上自来水,京城百姓饮水用水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供水管网从147公里发展到93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北京自来水业的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健康水平的大事来抓,北京的自来水业得以快速发展。馆内珍藏的那本由叶剑英、谭政签发的 《将自来水公司由人民政府代管令》,标志着北京自来水迈入了全新的时代。

1949年11月,经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将自来水公司的资产收归国有,并更名为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为了保证人民用水安全,市政府下令封闭了全市私营水井卖水,一律改售自来水,并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公用水站。到1967年,全市城区公用水站达2677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6%。

改革开放后,政府投入巨资,陆续新建了北京第八水厂、田村山净水厂、第九水厂、郭公庄水厂等大型现代化水厂,城市日供水能力已达370万立方米,满足了首都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要。

北京第八水厂是北京目前最大的地下水水厂,始建于1974年,于1982年分三期建设完成,日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第九水厂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水厂,以密云水库为主要水源,目前日供水能力171万立方米。它在1999年建成投产,让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翻了一番,也使北京城市供水由地下水为主转向地下水和地表水混合供水的新局面。郭公庄水厂是21世纪北京中心城区首个新建的大型水厂,也是处理南水北调原水的主力水厂,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随着供水事业发展,北京市的供水管网从1910年的147公里已发展到目前的9300公里。

市区超过7成自来水使用“南水”

“自来水不自来,自来水来之不易。”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梁淑云告诉记者,“博物馆是宣传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北京市当前大规模接纳南水的背景下,让市民了解南水来之不易,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根据自来水集团提供的数字,从2014年12月27日“南水”进京使用,到2016年3月,集团所属的7个水厂共处理“南水”7.1亿立方米,目前日均使用量约200万立方米,占北京市民自来水使用总量的7成以上。

“100多年前,北京自来水的水源地是距离市区20公里外的孙河,如今则要到12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丹江口水库取水,可见自来水来之不易。”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始终秉承“供水集团也是节水集团”的经营思想,不仅通过自身科技创新加大节水力度,还通过邀请市民参观水厂和博物馆、深入社区和学校主动宣传等方式,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

新馆开放首周,共有1200多名市民通过“免费网上预约”的方式来到自来水博物馆参观。同时,集团“自来水科普大讲堂”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讲解北京自来水的由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节水意识。仅去年,就有超过6000名北京市中小学生在课堂内上了关于北京自来水的生动一课。

(本报北京4月7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