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留下遗愿:复排父亲《一缕麻》与“红楼戏”

2016-04-26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入院抢救近一个月后,最重要的梅派艺术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昨天中午11时许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作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幼子,梅葆玖的意义已经超越其表演本身,而成为梅派艺术在当代的一面旗帜。此前记者了解到,3月30日,在刚刚度过82岁生日之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

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被送入北京协和医院,陷入昏迷。消息在小范围内传开,一时牵动众人心。31日晚上8点39分,记者收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发来的微信,告知5分钟前,梅葆玖因为听到《梨花颂》而大脑出现了反应。《梨花颂》是梅葆玖领衔的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

这个短暂的瞬间,浓缩了梅葆玖与京剧一生的情缘。记者获悉,梅葆玖生前最牵挂的,就是将父亲曾经排演过、如今却

几乎绝迹于京剧舞台的“红楼戏”以及《一缕麻》 等作品重新搬上舞台。

最后的愿望:将“红楼戏”重新搬上舞台

“他计划复排梅兰芳的‘红楼戏,和《一缕麻》,希望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研究所能来做这件事。”傅谨这样告诉记者。

就在3月中下旬,梅葆玖还委托自己多年好友、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的吴迎来与傅谨商议此事。

梅兰芳的“红楼戏”总共有三出:《黛玉葬花》 《千金一笑》 和 《俊袭人》,分别首演于1916年、1917年和1927年。作为将 《红楼梦》 由案头向京剧舞台转换的尝试,三出戏均以古装为卖点,曾轰动一时。

而《一缕麻》 则由梅兰芳在1915年排演,取材于 《小说月报》 上刊登的一篇短篇小说,讲一个包办婚姻的故事。这是一部时装戏,剧中人物扮相和当时的都市女性并无二致。

不过,尽管当时反响热烈,这几部作品并非公认的梅派代表作。业界对这几部作品曾多有质疑,将其视为梅兰芳为了迎合市场而一味创新的失败之作。就连梅兰芳本人,不仅自己之后很少再排演过,也没有让孩子继承。

父亲都不认可的作品,为什么梅葆玖却念兹在兹?“这些作品仍然是有价值的。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梅派艺术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傅谨这样表示。而这也是梅葆玖想要将其复排的初衷。在梅葆玖看来,它们不仅是梅兰芳艺术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也蕴含着可以进一步开掘的元素。就拿 《一缕麻》 来说,1946年,袁雪芬所在的雪声剧团将其搬上越剧舞台之后,数次被越剧界改编排演,获得成功。

因此,将这几部作品重新搬上京剧舞台,成为梅葆玖此次入院前最大的心愿,同时也是一个在旁人看来颇为大胆的想法———因为他并没有亲眼见过父亲演出这些戏。但也许有比他年长的人见过,他至少也听父亲说起过,唱片和剧本也都保留着,这些都让他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最后的亮相:怀念“我的荣琛大哥”

“近年来,凡是和京剧界老先生相关的研讨会他都参加,很认真地准备发言。”有戏曲界人士这样对记者回忆梅葆玖。3月26日,梅葆玖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纪念程派大师赵荣琛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这也成为他在戏曲界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记者当时就在现场,看到他面容憔悴,步履略显细碎,却仍然坚持走到台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说到动情之处,竟至哽咽。

在那天的发言中,梅葆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我的荣琛大哥”时的情景:在位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家,赵荣琛陪同程砚秋来看望梅兰芳。“那年我才12岁,荣琛大哥已经20多岁了。他给我的印象是一脸的书卷气,非常像一个念书人。后来在我父亲的客厅,一位徐伯明老先生收了他跟我为义子,我称他是大哥,我是小弟。”梅葆玖回忆赵荣琛“他是老实人,谦和的人,但对于原则问题不能违背良心。”说到这里,梅葆玖哽咽了。

那天的发言里,他还讲述了自己心目中赵荣琛的艺术特色,并说:“今天我们纪念荣琛老师,一是深感作为一位京剧演员文化修养是何等重要,二是从程砚秋老师到赵荣琛老师到 (张) 火丁女士,这条传承的链子是有科学规律的,不是自由状态的,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这段话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故人的怀念,更是梅葆玖对于京剧传承的思考。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