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景区升级,百姓更富了

2016-04-26信息快讯网

本报特派记者 王星

“2013年刚来时,上海往返喀什只有东航一个航班,还不是每天都有。到2015年下半年,南航新开了一条沪喀航线,旺季时几乎天天爆满。现在,我们援疆指挥部正在和相关航空公司谈合作,希望能引入更为便捷的新航线,为明年建成的莎车机场服务。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我们希望能通过帮助当地打造提升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到喀什走走看看,同时促进当地百姓就业致富。”

说这话的,是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上海驻疆办主任姜爱锋。2013年8月作为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骨干提前入疆以来,对喀什这几年的变化,姜爱锋了然于心。

从“看一看”到“坐一坐”

宗朗灵泉,叶城县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距离县城40公里,以山崖石缝间不断溢出的泉水而得名。过去援疆期间,记者因工作需要去过这里多次,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因为除了景点本身,周边并没有其他配套设施留住游客。但这次去,记者的感受截然不同。离景区入口处还有近三公里,已可看到修葺一新的木栈道架设在草地间。沿着木栈道走上一圈,几处新探明的泉眼让人眼前一亮。只要有闲情逸致,游客不仅能在这片天然氧吧里畅快呼吸,还可以和牧民的牛羊来一番亲密接触。

4层楼高的游客服务中心是这里的又一亮点。除一应俱全的导览、休息、卫生设施,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占据整层楼面的民族特色餐厅。虽然是工作日下午4点多,但店里还是坐着几桌客人。餐厅运营全部交给了当地农民,菜的定价也是相当“亲民”。在服务中心的一侧,还有一排由当地百姓经营的餐饮网点,从土鸡蛋、抓饭到烤串……几乎涵盖了当地特色。导游告诉记者,以前来的游客都是看完就走,现在很多人都会坐下吃顿饭了。

这些变化背后,是上海援疆力量的倾情投入。2012年上海投入援疆资金700万元,2013年投入600万元,2015年投入2000万元,2016年再投500万元……叶城县旅游局局长韩美芳告诉记者,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宗朗灵泉景区每两年跃升一个台阶,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档次”也由原先的2A级跃升到了如今的4A级。“景点不断升级,附近的老百姓也跟着受益致富。这次宗朗灵泉改造完成后,已经初步带动了当地近百人的就业。”

用旅游承载文化

如果说硬件水平是景区吸引人的基础,那软实力的扩充则是留住人的关键。经历了前两年大刀阔斧的资金投入和改扩建,今年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就把对当地旅游业的提振重心放到了深入优化文化内涵上。

据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指挥长唐凌峰介绍,除蔚头国“入城”及谒者馆“觐见”两处情景再现已成为红海景区旅游旺季的固定节目外,赛马等民俗文化表演也是景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如果全部运转起来,将带动2000余人次的直接与间接就业。”唐凌峰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景区将举办环曲尔盖自行车赛,而到了10月胡杨最美的时节,他们将继续在原始胡杨林里举办沙漠越野挑战赛。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上海共投入直接财政援疆资金1.2亿元,用于上海对口的莎车、叶城、泽普、巴楚四县旅游景区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旅游营销宣传和举办节庆活动等。

上海援疆干部、喀什地区旅游局副局长李平告诉记者,5月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上,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都将组队参展,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与全世界一同分享。“前两年,由于各方面因素,来这旅游的人相对少了些,我们就趁那段时间把基础先做好,按照完善基础练内功,扩大宣传造影响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喀什旅游产业能级。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将喀什地区创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就业富民示范区,,通过全方位的提质增效,推动各族群众通过旅游就业致富,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当地民族团结乃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喀什4月25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