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亲手“扮靓”绿色好房子

2016-05-03信息快讯网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是一个攸关人类生存环境的议题,如何将这样一个大命题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关联起来? 什么样的机制能让市民容易参与、并感到能源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

日前,由中国民间环境保护团体“自然之友”主办的2015年度第三期“低碳家庭实验室”居家节能改造成果展在北京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举办,参与节能改造的16个北京家庭在节水、节电、隔热保温、太阳能光电与光热应用、家庭小菜园等居家节能改造的方法及收获,让不少参观者竖起大拇指。

这些家庭在专家指导下,用“自主式”改造为家中的耗能症结逐一找到了解决之道,也为城市中“宜居、低碳、节能”的绿色住宅探索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可以实践的样本。

专家支招“个性化”居家节能改造

房子就像人的身体,哪里不舒服只有自己最清楚。住在北京海淀区牡丹园西里的教师董素君,一直困扰于家中冬冷夏热,通风不好、空气质量差等问题,“由于是老旧住宅,许多方面我都不太满意,夏天阳光直晒,冬天又不保暖,水路设计极不合理,耗水太多。电器老化,位置、功能都不是很让人满意。”董素君说。

了解到“低碳家庭实验室”项目将邀请专家与住户合作,度身打造节能改造方案,董素君第一时间报名。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两个月的节能改造学习工作坊后,她在专家指导下,对家中进行了整体的隔热保温:房间墙壁增加防火等级B1级的聚苯挤塑板内保温,整屋换新暖气片,并在卧室和阳台之间安装保温性能更好、密闭性更强的双层中空隔断门。为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她安装了新风系统,不仅能改善通风、去除空气污染,同时热能交换板还起到节能作用,“我自己测过,在室内温度24℃的情况下,引进室外10.5℃的新风,经过全热交换板,让排出废弃的热能加热引进的新风,可把新风加热至20.1℃。”

在节能减排理念带动下,董素君还把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空调都换成节能型,把所有灯换成LED灯,插座换成带开关的或智能插座,既方便又节能。

“在‘自然之友’学习的两个月,我每天都在考虑该怎么设计,哪个位置该做怎样的调整?改造完成后舒适度大幅提升,冬暖夏凉了。而且,虽然加装了新风机,却比改造前的用电量减少了,看出节电的成效。现在的我,在做很多决定前都会考虑到是否环保,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周围的人。”董素君说。

志愿家庭实现节能30%以上

在“低碳家庭实验室”项目中,也有一些家庭不想做浩大的改造工程,于是利用简便的更换节能电器的方式达到节能效果。家住西城区冠英园西区的杨丹尝试了家庭智能系统的使用,“智能家居的应用现在刚刚起步,但是我已经享受到便利。现在,我能随时用手机监测家中的状态,雾霾天,我会在回家前一小时遥控开启空气净化器,等回到家,空气就已经是优质水平了。”杨丹说。

有的家庭在听课学习中被激发出新灵感,“在一次讲座中听到雨水收集的案例,又参观了节水博物馆,忽然发现我家也有条件进行雨水收集,赶紧上网采购,可网上卖的蓄水模块如何使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答辩时专家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此后,一次交流会上,上期一户改造家庭使用的储水方案再一次给了我灵感,我的雨水收集系统方案终于敲定。”家住昌平区的王兵告诉记者。

据“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负责人王媛介绍,“低碳家庭实验室”为参与家庭提供专业的低碳工作坊,邀请专家传授节水、节电、新能源利用、无毒装潢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节能专家还会走入家庭,实地勘测,在居民设计“个性化”改造方案后给出专业意见,帮助其实现节能目标。志愿家庭“自主式”改造结束后,按照改造计划的完成度,由项目资助方汇丰银行提供每户最高10000元人民币的住宅节能改造补助,并分享改造成果。

王媛说,通过DIY式低碳节能改造,志愿家庭实现了至少节能30%的目标。改造过程中,参与家庭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新型智能插座,有效帮助家庭减少待机能耗;而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上,也有家庭尝试将阳台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市电并网,在国家政策推动之下,除了满足自发自用之外,还能将余电上网卖电给国家,享受再生能源补贴;LED灯具与节水器具的改造普及率为90%,光更换LED灯具就可以帮家里省下七至九成的照明电力,更换节水龙头与花洒,即可减少用水30%以上,可说是最便捷的节能方式。

更多“低碳家庭”在路上

“自然之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宜居城市建设,2011年、2013年,“自然之友”在北京开展了两期“宜居要好房,好房要节能”活动,共有42户北京的家庭参与了节能改造。此次“低碳家庭实验室”为第三期活动。

“这一期改造增加了家庭智能系统和家庭新风系统的尝试,以及应对甲醛等有害气体污染的解决办法等,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更新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解决方案。”王媛介绍说,此次家庭节能改造活动还将继续跟踪家庭耗能情况,让家庭节能与抗击雾霾、气候变化的关联得以用数据化形式呈现。

“我们发现这种参与式的改造项目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居民通过深度参与,更了解自己的行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不但没有牺牲生活的舒适度,而且更加低碳节能。”王媛表示,“自然之友”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以小家庭的改造、以个人的实际行动探讨气候变化,影响更多的人,逐步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报驻京记者 李扬 (本报北京5月2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