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诗歌嘉年华”重温当年辉煌 呼唤诗歌春天

2016-05-04信息快讯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曾让无数年轻学子心潮激荡。成立于1981年的复旦诗社就走出了一批优秀诗人。近日,150多位历届诗社会员时隔30多年再聚首,他们在汉口路百年申报馆所在地举办了以“我们的八十年代”为主题的诗酒嘉年华,用诗歌来怀念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重温当年诗歌的辉煌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是最重要的标志。在“诗酒嘉年华”上,诗人们倾情朗诵起《黄梅雨季》《没什么不可以》等一首首当年风靡校园的诗,让人心潮澎湃。

复旦诗社第一任社长许德民说,1980年代初是大学生诗歌的出发点,当时全校有两大赛诗会,举办朗诵会时拥有1000多个座位的复旦大礼堂总是被挤得满满的,连窗台上都是人。许德民说,诗歌是心灵之声,是生命的需求,有一个关键词是“缺失”。我们缺少什么就用诗来表达追求。他的朗诵诗《心灵的自白》,因针贬时弊、铁肩道义表达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的心声,所以相辉堂的掌声空前绝后。大学生们缺少爱情,邵璞的《周末,我们去了女同学宿舍》就轰动了。

1983年,许德民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抒情诗选《海星星》,前后印数达到近70000本,为复旦诗社带来了经久不息的影响。

第三任社长、诗人傅亮在分析诗人为什么会在80年代大学生中大受欢迎时,引用了许德民说过的一句话,诗人的魅力就是让大家跟着真理走。在他看来,到90年代,大家就是跟着感觉走,再后来就是跟着金钱走了。

一位诗社社员说,即便后来诗歌越来越少人关注,诗人却从没有消失过。“我认识的很多诗人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偶像。每个时代都有好男儿,80年代,诗人就是校园的好男儿。”

冷落多年后诗歌回归了

时光荏苒,80年代的翩翩少年如今都已迈入了中年。他们也大都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在金融投资、经济、人文等多个领域取得成绩。

第四任诗社社长杜立德如今是一名成功商人,“诗歌离我们太远了。但现在又变得那么近,回头看自己的诗,很有时空穿越的感觉。”

诗人许德民发现,诗歌在被冷落多年后,最近又有了回归的迹象。“这几年,诗歌又有点热了,尤其是那些曾经80年代沐浴过诗歌理想的人,在功成名就、物质丰富之后,依然感到了一种缺失,于是就有了‘我们的八十年代’这样的相聚。让诗歌重新点燃我们的激情和快乐,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重新与理想作伴。”

傅亮表示,诗人想要迎接诗歌的春天,必须拿出新的姿态。在他看来,诗人不仅要创作出好作品,更要以他的行为给社会提供一种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模式。“新的样式才能带给诗歌新的生命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