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时理论中寻找创新驱动,将永远无解——科技部原副部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来武谈产业融合与创新

2016-04-22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在这个人人谈创新的时候,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来武在上海临港牵头成立了上海第六产业研究中心,从空中农业开始,探索“第六产业”创新。

所谓“第六产业”,是国际上关于产业融合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日本农业专家提出一、二、三产的线性结合,即三大产业的线性融合。但在张来武看来,线性结合或融合是远远不够的,三大产业深度融合需要第四产业 (即互联网+) 和第五产业 (即文化创意+)向一二三产渗透发酵———中国的“第六产业”应该完成这个深度融合。而在去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产业的融合互动,推动创新发展。

谈及当下的科技创新,张来武认为,它是一个经济概念,并非一个科学研究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由科技部或者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大家联合出台政策就能够达成的目标。创新应该通过理论的突破,带来从制度到措施的各项更新。而过时的理论不仅会禁锢创新,就像当年的“地心说”影响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一样———线性创新理论和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更会影响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而且,从落后过时的理论中寻找创新驱动,将永远无解。

张来武最近在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一级教授时,接受了报记者的采访。

受过时理论束缚,中国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推动创新和经济转型,这已形成共识,但中国的经济转型往哪里转、产业升级怎么升? 在张来武看来,产生疑问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现状受困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体系,人们总是期望从过时的理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张来武说:“目前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基本都是在历次产业革命之后发生重大突破的,这也就意味着,每次现实的产业革命才会促成经济理论的突破,没有一次产业革命是传统理论的产物。主流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历史时间轴的错位,导致我们无法从传统理论中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张来武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用现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根本无法解说。即便是欧美的金融危机,经济学家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预测,更不用说解决了。

在他看来,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传统的三大产业分类法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引领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是这一伟大的理论却是人类社会脱农化的产物。“至今人类已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正经历着向基于人力资本和人工智能、以文化创意为引领的梦想社会的过渡,而我们对世界认识的能力,却仍然停留在脱农化时代。事实上,人类的传统理论早已面临各种挑战,但传统的经济学家们仍然抱守这些过时的理论,占据着主流声音的平台。”

张来武还举了一个例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就已经对经济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当时,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发现,很多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各种因素在对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有很多巨大的贡献不知道来源于哪里。最后人们认定,是人力资本在发挥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来源,人力资本理论因此而产生。但是即使因人力资本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舒尔茨、罗卡斯等经济学家,也没能真正地迎接人力资本对主流经济学的颠覆性挑战。

创新概念没理清,创新“引擎”就无法启动

“现在,人们天天都在谈创新,谈创新教育,大家对创新非常焦虑。”张来武说,若仔细研究已出台的一些政策以及围绕创新开展的各种讨论,可以看出,我们对创新的概念并没完全厘清。他坦言,就科技等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来说,已经可算是过时理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主管部门已非常尽力了,通过各种立法和政策调动科学家创新者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张来武认为,“因为科技体制受制于行政体制,概念模糊、理论过时又制约了我们的科技创新。看看这些政策,再看看我们对科学家的管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创新‘引擎,总是无法启动。”

由此,科技创新在操作层面就演变为主管部门向中央要政策、向财政要经费,然后尽量写到统计指标里面去。“这是一种误导。”张来武称,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我们的理论出了问题。“我们现在的理论,充其量是1935年以前的线性理论。我们所有的计划管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企业应用,听起来很完备,其实内在逻辑就是一个线性关系。”

但是,创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一个由科学探索、技术发明和市场需求的三螺旋运动的复杂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探索的规律不是靠政府,不是靠管理,更不是靠财政,而是靠科学家的激情、知识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理论上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的那些政策只能起到局部作用,无法真正激发创新。”

在张来武看来,理论过时不仅影响了创新,更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因为,突破现有的创新理论关键在人,而人才是靠创新教育造就的。“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创新教育还谈不上从根本建立。”他还谈到,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听话”,强调“大一统”的标准,最终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事无巨细包揽了几乎所有和教育相关的事情。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再到社会治理,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人力资本若是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要素,那么它的产生一定是基于对教育的投资,即可以通过教育投资产生的。“如果说,教育也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那为什么现在一听到教育产业化,我们就有谈虎色变之感呢?!”

张来武认为,只有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推动产业融合,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

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创新产生

拥有数学和经济学双博士学位的张来武,曾在担任科技部副部长期间促成了全国70多万科技农业特派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且系统设计和推动了珠海 (横琴) 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全面开展。在他看来,应用第六产业创新来解决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对六次产业理论发展的推动。

目前,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引领的六次产业理论探索,并非是将传统的三大产业线性叠加。“因为这样产生不了融合的新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将三大产业的利润扣除,剩余的利润比扣除的利润高,这才能说明一个新的产业即第六产业的诞生。”张来武称,这也是他在策划推动第六产业的模式创新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张来武也提出,作为第四产业的“互联网+”虽然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强大力量,然而现实中的误区不少。比如“互联网+现代农业”容易理解为互联网和农业线性相加,简单相加只能是拼凑,实践中拼凑的结果是成本大量增加,现代农业的改造倒没有什么效果。

这里的“加”不是“+”,而是“⊕”,在数学上叫运算,“其中的奥妙是融合,融合的本质是创新。评估的标准是经过融合边际成本是不是在降低,甚至接近于零,边际效益是不是在不断叠加而迅速增长。只有经过了这些‘考验,。真正的融合才会产生。”张来武在珠海横琴的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就是对第六产业的一次尝试。而在上海临港建立的第一个第六产业试点基地-空中农业园,也将尝试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并且通过这一科技创业 (上海临港引导工程) 培养一批适应未来第六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人才。

揭秘你不得不知的那些趣味经济学理论(组图)
化解房地产库存 哪些限制性措施是过时式?
二手房市场交易火爆 背后隐藏一条灰色产业链
长三角小微企业产业升级现转机
2015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公布
用文化的力量为社会治理创新“点睛”
李克强:继续简政减税降费激励创新
上海交大医学院构建医学青年创新“项目池”
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今年将创新高
国务院关于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批准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李克强: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研究存“短板”
上海“医博会”成全球最大医疗博览会 满场“潮科技”,难怪这么火
沪知识产权法院 科技创新案件占一审案件逾九成
在中西课程融合中找到平衡点
这周六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纪念日
创新创业教育: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加强合作交流是科技创新永恒主题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首期募资285亿,超级基金助上海强“芯”
江晓原:中国人需要自己编著的科技史
江晓原:中国人需要自己编著的科技史
司法惩治侵权同步保护互联网创新
嘉善高铁新城以产业转型带动城市发展
嘉善高铁新城以产业转型带动城市发展
匹配理论与高考录取机制设计
彭浦科技街坊拆违3.8万平方米
上海市政协常委会议再议科技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补好科创短板
创新,让缝纫机有了“创客基因”
申城公布三年行动计划,到2018年底——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超12.6%
第100期文汇讲堂8位专家对话“两种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怎样融合
日本惩罚式家教文化过时了吗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