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迄今最早琴瑟组合出土
湖北枣阳郭家庙考古日前又有惊人发现: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一座春秋早期的曾国墓葬时,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琴和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琴瑟组合,而琴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琴。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瑟多琴少,琴瑟同出的概率极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湖北音乐博物馆古琴馆开馆仪式上称,这一发现改写了中国古琴史乃至音乐史。
琴主人为曾国贵族
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日前清理出土一张春秋早期的琴,琴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通体略似高髻人形,箱体整木斫成,髹黑漆,属于“半箱琴”。琴龙龈处有较深的过弦痕迹,首岳山嵌入琴体,旁有弦孔若干。因琴出土时浸泡于水中,文物保护专家将其整体提取后紧急送往文保中心,目前仍在进行清理、保护、脱水、加固等处理,待下一步复原处理后可与公众见面。
同时出土的一对青铜铭文壶显示,墓主人为曾国贵族“旁晨”。郭家庙曾国墓地是春秋早期的一处遗址,距今2700年,曾发现大型春秋早期乐舞遗存,陆续出土了最早的簨簴、最早的商音钟等音乐文物,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后续考古发掘时,有意加强了音乐考古,最终在86号墓棺东北角发现这把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属战国早期,为此前所知最早的琴,而此次郭家庙出土的琴属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为目前所知最早,从而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琴瑟同出概率极小
考古人员还在86号墓出土了一张春秋早期较完整的瑟。瑟长180厘米、宽34厘米,瑟枘是羽人的形象,弦孔和首岳都很清楚。此前我国从未发现过相对完整的春秋早期的瑟。
方勤介绍,虽然在 《礼记》 《左传》 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等语句,但在考古发掘中,琴瑟同出的概率极小。据了解,此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瑟为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两张瑟,其次是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两张瑟。琴的发现则屈指可数,除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还有盛唐时期的名琴“九霄环佩”。
去年,枣阳郭家庙曹门湾1号墓也出土了两张春秋早期的瑟,但均为残件。86号墓发现的这张瑟,瑟身及瑟首的弦孔、瑟尾的瑟枘均清晰可见,完整程度较高。专家表示,春秋早期的瑟为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瑟,至于1号墓与86号墓哪个年代更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琴瑟合奏是逐渐演变形成的
将琴瑟同时葬于棺内有何寓意? 方勤介绍,曾侯乙的“弋射图衣箱”漆书中写道:“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对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认为这是人们祈褔的祷告词,当时人们生存的最高理想就是“琴瑟常和”。
“琴瑟和鸣”是表达夫妻和睦、朋友情谊深厚的吉祥语,然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翔却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86号墓出土的这对琴、瑟其实并不“和谐”。据介绍,出土时,琴位于86号墓棺的东北角,因具备礼用功能与青铜鼎等礼器一起,摆放在礼器的位置,而瑟则处于棺的南部,因具备乐用功能属于“实用性”器物,与兵器放在一起。
张翔说,这表明在春秋早期,琴、瑟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密切,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琴、瑟均出现在墓主人所在的东室,并呈现出宫廷乐队演奏的场景。
张翔认为,琴瑟合奏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逐渐演变形成的,至少直至战国中晚期,琴的地位比瑟更高。但目前考古界对其了解甚少,要等实验室的清理、绘图、拍摄之后,考古专家再展开进一步研究。
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本报武汉5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