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是枝裕和:走在时间后面的人

2016-05-09信息快讯网

 

电影《海街日记》剧照

 

 

《有如走路的速度》

 

[日]是枝裕和著

 

陈文娟译

 

南海出版公司

■刘恩凡

有人形容是枝裕和是“日本最后一位大师”,因为他深谙“平静之火”的艺术魅力,可以把一部沉重哀伤的电影,用平淡甚至轻快的笔调描述得动人心扉。

当年,是枝裕和的挚友、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在观赏了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后,非常兴奋。他说:“我一直想,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我一直没能做到,看到是枝的影片,他做到了。”

这个把“非常现实的东西”拍出“某种表现主义”意味的是枝裕和,近几年来的作品似乎越来越日常、清淡、自如、舒展。2011年,《奇迹》上映后,是枝裕和以“有如走路的速度”为题,连载了一系列随笔。这些文字,后来以同样的标题结集出版,成为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

是枝裕和说:“使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我觉得这些随笔如同我当时的生活,以缓慢的步调与我相伴而行。”他像是一个不疾不徐、走在时间后面的人,捡拾岁月草丛里无人留意的落果,把它们制成看起来平淡无奇、品一口却难忘终生的佳酿——

诗与电影完美契合

是枝裕和迄今导演的八部作品,有七部在豆瓣网收获了八分以上的佳评,深挖背后的故事,导演作品的美感其实也脱胎于文字的原生灵性——

筹备电影《空气人偶》时,是枝裕和收到了在仙台放映会上认识的一位学校老师的来信,信中夹着日本著名诗人吉野弘的诗《所谓生命……》:“所谓生命/仅靠自身无法被完整创造出来/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

是枝裕和把这份思考巧妙糅进了新作品里。《空气人偶》的主角是一个塑料充气人偶,有一天,这个人偶忽然有了心智,并且遇到了真爱。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人偶的塑料不小心被扎破了,泄了气,她爱的人用自己的气息去吹灌她,她空虚的心灵和身体因此而填满。诗的主题就这样和电影的主题完美契合。

是枝裕和说:“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紧牙关的勇气,而是不自觉地向他人求助的弱点。”

铁路集团的“命题作文”

有几个人知道,是枝裕和最负盛名的高分代表作《奇迹》,是日本铁路集团的一篇“命题作文”呢?为了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制片方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影片尽可能地把镜头对准列车。”一条新干线牵系着几代人的传承、生活和梦想,是枝裕和用静水流深的电影语言,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场小小的却足以撼天动地的童年奇迹。看过书才知道,嘿,原来导演大人竟在《奇迹》里“夹带了私货”。

大学毕业那年,二十四岁的是枝裕和曾从博多乘坐电车抵达柳川,顺路去了趟熊本,然后转道鹿儿岛,再搭乘渡轮去奄美大岛和屋久岛。这趟悠长旅行,真实目的地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去鹿儿岛约见一见钟情的女孩,但他不想让女孩看出自己的心思,所以努力营造出“在旅途中顺便来一下”的感觉!

在鹿儿岛逗留期间,女孩开车载着是枝裕和去了樱岛。临行前买下鹿儿岛名产“轻羹”,这味道似甜非甜,不够过瘾,没想到二十五年过去,却早已成为心头最爱。是枝裕和安排《奇迹》主角母亲的娘家经营和果子铺,并把外祖父设定为已经退休的轻羹师傅,把最初对樱岛的惊讶和对轻羹的不适感,满满地投射到了刚从大阪搬来的小学六年级的主角身上。

“虽然我的爱情最终没能开花结果,但当初的体验经历了二十五年光阴,孕育出一部电影,那趟余味苦涩的旅程也不算白费。”看到这里,不禁莞尔。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还说:“我女儿现在三岁,拍《奇迹》时,我就想着这是等她十岁时让她观看的电影。我想对她说,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那么导演大人,您会如实地告诉女儿,其中藏着一段不能被称作“奇迹”的爱情吗?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慢下这一拍,因此错过的,可能就是穷尽余日也找不回的漫漫一生。无数个时刻,想到那些来不及告别的亲人时,心里总会浮上《步履不停》的海报,那一高一矮、在崎岖山路上踽踽前行的母子的背影。漫步这个元素,在是枝裕和的每一部电影作品中其实都有丰富的呈现,在步履中导演电影的独特节奏也慢慢呈现出来,而看过《有如走路的速度》,为这个镜头再度挥泪,只是这一次,才深深理解了是枝裕和镜头里的融融暖意。

拍摄《步履不停》五年前,是枝裕和约母亲在新宿一起吃饭。虽然母亲一个劲地抱怨“肉这么小”“真贵啊”,但转眼就把最爱的寿喜烧吃了个精光。临别时分,母亲说着“再见啦”,高兴地挥手,向午后的新宿车站走去。是枝裕和望着她的背影,心头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说不定这是最后一次和母亲一起吃饭了。

遗憾的是,那预感成了现实。“没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是枝裕和说,电影《步履不停》就始于这股悔恨。没有煽情,没有追悔,没有救赎,他反而强烈地想把它拍成一部明朗的电影,不是讲述母亲走向死亡的过程,而是撷取她生命中的瞬间,并把家族记忆中的阴翳收藏进这一刻,就像最后一次目送母亲的背影那样。

“我想拍的是一开场便让观众觉得‘啊,母亲就在那里’的电影。我不想给人带来哭泣,而是尽可能地让人欢笑。与母亲一起欢笑。”在西班牙圣塞巴蒂斯安国际电影节上,当《步履不停》结束放映后,一位蓄着络腮胡、人高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着太鼓般的肚子走到是枝裕和面前,满含激动地问他:“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下部电影的芽和根

4月,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第六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作品《海街日记》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票在开售瞬间被影迷们抢购一空。

《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据说吉田秋生在作品开拍前,只对他提出一个要求:“请好好呈现镰仓的四季。”于是后来出现在电影里的镰仓,春天落樱如瀑、夏季焰火如花、秋天梅酒沁心、冬日暖阳微醺……人情风物,美得就像一首温柔的咏叹诗。尤其是影片中的四姐妹结伴行走在海边的场景,款款步伐中走出了是枝裕和的节奏,定格成影迷心中的经典。如他自己所说——

“犹如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如果电影作品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那些现在还很细小、并未成形的沙粒,一定会在几年后,成为下部、下下部电影的芽和根。”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