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评估上演“熔断”闹剧

2016-05-13信息快讯网

 

究竟该如何对高校进行学术评价?这是“A类期刊”被叫停风波中,学者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A类期刊鼓励学术全面回归国内期刊,但在一些具有国际共通标准的学科领域,屏蔽了优秀的国际期刊,很可能会破坏目前各个学科努力国际化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据悉,此次学科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承担。有学者盘点了根据“A类期刊”发表论文数重新出炉的学科排名,发现,一些原本排名第一并且在学术界也得到公认的高校,瞬间跌至10名开外,甚至15名开外,那么,此次重大的政策改变究竟是以学术为导向,还是以“少数派”标准为导向?不少学者提出,教育部官方认定的A类期刊在学科评估以及教师的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和评优评奖中具有权威性示范作用,因此,对于学术评价标准,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学者和高校本身,让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对于我国的学术构建,才会有正面导向的意义。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樊丽萍

4月25日,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处发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的要求。对国内众多高校来说,这一轮学科评估意义重大。此前学界已有共识:学科的排名、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和今后对高校的投入挂钩。

可颇为戏剧性的一幕是,作为此轮学科评估的创新性举措,最新出台的“A类期刊名单”实施仅仅一周后,就被教育部紧急叫停。上周末,教育部学位中心紧急发出一份 《关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补充事项的函》,表示将重新遴选“A类期刊”。而且,“为了不影响评估工作正常进行,经审慎研究,学位中心决定,仍然沿用上轮的评估方式,暂不增列‘A类期刊’指标”。

1A类期刊,引发“熔断”闹剧

据介绍,此次评估在部分学科学术论文评价时,试点设置了“A类期刊”指标,并且将各所高校各学科在这些A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字列入了统计标准。

按照教育部学位中心网站的标注,此次A类期刊的名单,邀请了汤森路透、爱思维尔、CNKI、CSSCI、CSCD等机构,根据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并请全国博士生导师进行网络投票,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推荐确定以上名单。

一批学者很快对此发出质疑。此次“A类期刊”中,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些与国内的学术研究完全不具备相关性的学术期刊也被列入其中,这使得“A类期刊”这一评价标准失去了意义。仅以法学为例,法学的A类期刊中包括国内9本杂志和国外5本杂志。国外的5本杂志分别是 《哈佛法律评论》 《耶鲁法学杂志》 《牛津法学研究杂志》 《哥伦比亚法律评论》 《斯坦福法学评论》。

就在这一名单刚刚出炉时,就有国内法学界“好事”的学者检索了这5本国际期刊。“中国的法律体系和美国的法律体系本身就完全不同,而且这5本杂志几乎不关注国外法律,历年来,从未有过中国学者在这5本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更不要说是与中国的法律研究相关的论文了。至于那些与中国的法律研究相关的一流期刊,包括 《美国比较法学研究》 《法律和社会评论》 等倒是被排除在外,这对于中国的法学研究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这位高校法学院的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在科学网上,网友赵美娣列举,根据“最好大学网”网站列出的“中国高校国内外A类期刊论文数排名”相关数据,哲学类A类外文论文,国内高校总共只有6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文论文仅5篇,法学类1篇,民族学0篇。而对比一下A类期刊目录,哲学A类外文期刊18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A类外刊列了7种,法学A类外文期刊列了5种,民族学A类外文期刊列了3种。赵美娣感慨,“期刊数比发文数还多!”

至于国内的期刊,据了解,已有学者多次提出,在上一轮学术评估 时使用 的 SSCI( 全称 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收录全世界50多个领域两千种左右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 论文数量来评论学科质量并不科学,因为SSCI只包含英文期刊,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将中文期刊列入。

而教育部在此次发出“补充事项的函”中也说明:A类期刊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增强我国期刊的影响力。

但是,不少高校的学者称,被列入的国内期刊,其本身的学术声誉和质量就很难令人信服。某“985”高校的一位学者称,很多国内期刊因为平时刊登的文章太水,而且人情稿盛行,所以期刊质量太差,很多学者都不愿意向它们投稿,现在也被列入了A刊。“如果真是为了提升国内期刊的质量,那么更应该将那些在学术界有声誉的国内期刊列入,推动整个国内学术期刊提升质量,而不是不分良莠将国内期刊列入。”这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终于,上周末,教育部学位中心发文,要求暂停A类期刊指标。这一事件被不少学者形象地称为学术界的“熔断”闹剧。

2部分核心指标,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A类期刊上演紧急叫停的闹剧外,还有一些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吐槽,部分核心指标要么难以统计,要么缺乏统计的科学性。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的说法,本轮学科评估的指标重点做了几方面改革,比如,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首次试点开展在校生和用人单位调查,跟踪学生在学期间和毕业后职业发展的质量。“记得有一个指标就是,要统计毕业15-20年后优秀校友的数量。”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看到这个指标,他和课题组的几个成员就感到哭笑不得。“优秀校友的标准如何来界定,要达到怎样的层次和级别才算优秀校友?”目前各所高校的校友会工作参差不齐,相关数据积累不足,由学校而非第三方机构来提供类似的数据,不排斥相当部分学校会在这样的指标中掺水份,从而影响到整个学科排名。不少高校发动了全体导师推荐自己的优秀学生,再由学工口组织评议,不少导师使出浑身解数推荐自己的学生进入优秀校友名单。有的高校则组织了大批学生进行优秀校友的评议。

此轮学科评估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对于自然科学学科要建立更科学的“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指标,以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

据悉,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教育部学位中心首次引入了ESI论文指标。所谓“ESI论文”,全名为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是基于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 (ISI)早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ISI公司资产重组后,ESI成为汤森路透公司的一部分,它是收录了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何为“中国版的ESI高被引论文”?

有学者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俗称的ESI高被引论文主要是指近10年内发表的SCI论文且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1%以内,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ESI热点论文也被纳入统计,是指近2年内发表的论文且在近2个月内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1‰以内。而中国版ESI高被引,统计的则是近10年内发表的SCI论文且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3%以内。

目前,一些高校的理工科学者围绕这一指标,主要争议在于两点。其一,ESI的引入作为创新之举,虽然打破了过去以SCI论文数量为主的成果评价方式,但是它代表的仍然是汤森路透的学术口味,跨国公司的商业标准堂而皇之成为国家的学术标准似有不妥。其二,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ESI前1%论文是高被引论文的别称,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衡量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指标。不少名牌大学在衡量自己的学科实力时,都会统计ESI 前1%的论文。而现在出于一些实际考虑,计入ESI前3%论文。“从科学计量学角度来说,前1%的论文被定义为高被引,而前1.01%就不符合高被引论文这个定义,更何况是3%?!”有学者建议,如果说要引入中国版高被引论文,完全可以针对中国的期刊论文索引做好文献计量工作。

3高校科研,岂能“瞎折腾”

几乎每四年进行一次的学科评估,每一轮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科评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评估结果和未来的资源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某高校一位分管教学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一轮学科评估结束后,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系列就与上一轮的学科评估结果有密切的关系。随后一些高校因此得到了数亿元乃至近十亿元的学科建设费用。”

谈及此轮的学科评估,业内人士介绍,由此形成的学科排名将与即将启动的10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去年年底国务院出台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中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学科。而此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将决定未来哪些高校的哪些学科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并且为教育部、各省、各高校下拨经费提供一个依据。

因此,此次教育部发出学科评估通知之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从上到下动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填写表格、整理大量的材料,校长还要亲自听取每一个学科的汇报。

还有业界专家指出,评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事前公布评估指标,也就是说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束后就应该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让高校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现在则是评前临时公布指标体系,给很多学位授予单位带来了巨大的被动和干扰。

“上一轮学术评估,教育部定下了SSCI论文标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直按照这一目标在努力,没想到这一轮评估,标准说变就变,这让我们无所适从。”某高校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怎么能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标准,标准说变就变,规则朝令夕改?!”

时值5月,正是高校硕士、博士生论文答辩的高峰。“在这个忙碌的时节,又要参加答辩,又要统计数据,真是忙得昏天黑地。”有一位大学教授说,虽然上周末下发的关于本轮学科评估《补充事项的函》,将递交数据的时间延后了20天,“但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很多数据都不是可自然采集的,而是需要整个学院乃至好几个学院的数据合在一起处理、计算,工作量可想而知。”

不少高校都通过微信群将全校参与学科评估准备工作的人员组织到一起。有的高校直接参与评估工作的人员达到数百人,牵涉较深的人员达到近千人,几乎所有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参与填表工作。

某高校的一位学者称,相比其他职业,科研是一个特别需要安静和平静的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最不应该“瞎折腾”的地方。那些泛滥成灾的表格、评估和评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瞎折腾”。尤其当这些评估往往和资源分配挂钩,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学术造假,更会使得高校不得不将很多的精力用于造各种表格和政绩。长此以往,这将会严重打击我们国家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