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界反思 最佳高楼:不靠“身高”取胜

2016-05-23信息快讯网

除了高度,中国的高层建筑是不是还应该有别的追求?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对于建筑的审美和价值观似乎也到了拐点。

日前,在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国内一大批顶尖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开发商聚在一起,举行第一届中国最佳高层建筑评选和研讨,这也是第一次对中国高层建筑进行系统性总结。但最终入围本届评选前四位的建筑 (2013年至2015年竣工),却根本无法靠“身高”让人激动:最高的是南京金陵饭店亚太商务楼,高度只有245米;另外三栋 (望京SOHO、外滩SOHO、虹口 SOHO) 则都没有超过200米。

超级摩天楼投资风险在上升

活动主办方中国高层建筑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说,评委们希望借此发出这样一种声音———除了高度,评价高层建筑还应有更好的标准:“过去,国内高层建筑缺少因地制宜,缺少量力而行,这是不可持续的。”

通常,“高层建筑”的定义是超过100米的大楼。然而,在拥有全世界最庞大高层建筑群的中国,在公众、开发商和城市规划者眼中,100米很难算“高”。不少人曾批评中国有些地方过分追求靠楼高确立“地标”,同时,建筑师中也有一种靠高度确立行业地位的风气。无论如何,2015年,全球新竣工的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58%在中国。在由“高楼粉”们整理的“中国摩天大楼排行榜”上,如果将那些已明确规划的项目考虑在内,那么,目前居世界第二的“上海中心”甚至进不了前十,而420米的金茂大厦则在60名开外。

繁荣之下并非没有隐忧。随着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昂贵的超级摩天楼的投资风险正在上升。绿地控股集团总建筑师贾朝晖表示,虽然该公司的一些顶尖高楼———比如63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和成都绿地中心仍会加紧建设,但由于市场前景不明,他们对一些超高层建筑项目作出了暂缓或停建的决定,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那些能级较低的城市”。

去年,不少“高楼粉”都注意到一则让他们忧心的新闻:苏州在建的一栋700米高楼忽然停工了。人们怀疑,该项目遭遇了资金问题。虽然业主多次辟谣,先是说停工是为了先整理一下工地,后来又表示原图纸得改,但似乎都不够让人信服。

贾朝晖说,中国商办地产严重过剩,超高层建筑业存在过剩倾向。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说,现阶段,超高层建筑要多考虑一些投资回报问题,否则,将来要么没人租变“鬼楼”,要么降租金,但是,“超级大楼这么贵,租金很难降下来”。

一座城市有几栋超高建筑就够了

张俊杰说,中国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周期有共振效应。此外,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等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高层建筑在其他维度的价值取向。比如:外观上除了猎奇,是否还能寻求与城市文脉的接续;在功能上,除了商办,是否还可以与周围社区形成更好的联接。此外,除了建筑本身,摩天楼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交通、甚至微气候等产生影响,这都要求设计者加以关注。

在四栋优秀建筑所获评语中,应该能看出一些权威评委希望起到的导向作用。比如:“以非常规方式对常用材料加以应用,使得该项目和周边社区受益匪浅”,或者是“它找到了一种既能成功保持原有酒店风格,又为当地文化意蕴锦上添花的建筑语言”,以及“许多大型项目常常忽略周边城市环境,但它却从当地大街小巷各个角落中攫取到了灵感”。

SOHO中国首席建筑师阴杰说,超高层建筑,一座城市有几栋就够了,其他可以稍微矮一点。“对开发商、建筑师来说,想明白高度会对城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很重要。”

报首席记者 张懿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