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2016-05-24信息快讯网

 

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凌晨3时30分,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箱豢养的长江江豚妈妈“鹅鹅”,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分娩后,顺利产下了一头江豚宝宝。

随着小江豚第一次出水呼吸,这表明在自然水体设置的网箱中长江江豚首次获得成功繁殖,我国在人工豢养环境下繁育江豚取得重大突破。

分娩过程非常顺利

“鹅鹅”是2008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冰灾后救护的一头江豚,与“鹅鹅”生活在网箱的还有一头雄性江豚“天天”,是小江豚的爸爸。

“鹅鹅”在2013年和2014年都曾呈现了怀孕征兆,但是由于水体、水温等多种原因,没能顺利完成妊娠过程。

“鹅鹅”在2015年6月28日被确认再次怀孕。天鹅洲保护区迅速启动了网箱江豚生产繁殖预案,通过改善饵料 (鱼结构和质量),降低网箱水体温度,确保“鹅鹅”妊娠期成功度过酷热的夏季。

保护区在网箱水域安装了全覆盖监控,实行24小时监控。“鹅鹅”预产期是5月上中旬。5月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应邀入驻保护区全程指导。

22日凌晨,值班观察人员通过监控发现母豚行为异常,近距离观察发现幼豚尾鳍露出,之后“鹅鹅”的行为比较稳定。

在经历了2小时10分钟的努力,3时30分“鹅鹅”一次深潜水后,幼豚跃出水面,呼吸了第一口新鲜空气,随后母豚浮出水面。

工作人员目测幼豚体长约为65至70厘米,性别暂时无法确定。在幼豚出生后5小时,工作人员观测到了“鹅鹅”第一次水面哺乳行为。

由于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鹅鹅”整个分娩过程非常顺利。

小江豚身体状态良好

据保护区负责人23日介绍,目前,小江豚身体状态良好,保护区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正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幼豚和母豚的行为与关系,同时加强母豚产后营养恢复,每隔2小时投喂一次饵料。

由于新生小江豚方向感还比较差,声呐能力不发达,“鹅鹅”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抚幼行为,对小江豚照顾得无微不至,不时用身体护住小江豚,防止撞到网壁,还经常用背部驮着小江豚出水呼吸,处处体现着浓浓的母爱。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表示,“鹅鹅”和她的江豚宝宝算是成功度过了分娩、抚幼、哺乳3个关键期,幼豚会逐渐强壮,生存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郝玉江介绍,后期幼豚还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一是一周左右发生生理性蜕皮,对水质和水体要求非常高;二是3个月后会对小鱼产生兴趣,可能开始捕捉小鱼玩耍;三是6个月后完全断奶,自主进行捕食或进行投喂。

为江豚保护带来新希望

长江江豚作为长江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但近年数目逐渐减少。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天鹅洲故道自1990年投放5头江豚开展迁地保护以来,目前已发展出一个有60余头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种群。

现在,天鹅洲保护区已经成为长江江豚的重要保种基地。去年天鹅洲故道共出生11头幼豚,估计今年将有9头左右的小江豚会在天鹅洲故道出生。

郝玉江介绍,如果“鹅鹅”正常抚幼哺乳,把小江豚养大,那就说明在网箱这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它也能自由舒适地生活。作为一种较完整的保育技术或救护技术,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小江豚比预产期要来得晚一些。郝玉江认为,它选择在“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出生非常有意义。他表示,此次网箱豢养江豚的繁殖成功,为今后利用网箱技术开展江豚繁殖保护和救护康复提供了可能,对探索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新途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去年,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向新成立的湖南华容县集成垸 (湖北监利县何王庙) 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输出4头江豚 (2雄2雌),用于支持新建江豚迁地保护区的建群工作,天鹅洲豚类保护区已经开始成为长江江豚的种源输出地。

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高宝燕 (本报武汉5月23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