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要摆脱“卡拉OK”模式
核心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自娱自乐”的科研模式,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研究立场,直面中国社会的实际,说真话、道实情、提诤言、发先声、献对策,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汤啸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党中央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具体要求,也是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路所在。
“自娱自乐”异化哲学社会科学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关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如自然科学研究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回顾这些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是“坐不住”的。如果说,我国当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喜忧参半的话,更应当看到的是忧大于喜,最令人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之中,津津乐道于发表论文数量、新增博士点数量等表面“繁荣”。所谓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疑是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再多、博士点再多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回顾以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当一部分属于“卡拉OK型”,即“自己点歌自己唱,唱完自己拍巴掌”。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孤芳自赏,在耗费大量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异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若从我国各行各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疑还是短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认识自身的短板状态,寻找短板一定要眼睛向内,切忌对别人“说长道短”,却不知短板就是自己。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近些年来,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至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态。有的学者坦言,写文章就是为了应付考核,只要能够发表就“万事大吉”;有的专门寻找“妇女缠足与放足”之类所谓“保险”的题目大做文章;有的生造搬弄“视阈”“视域”之类的“新词”,转译国外的时髦观点故弄玄虚。凡此种种,不少学者一方面批评“学术生态不佳”,另一面又在用自己生产的“学术垃圾”污染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而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既需要学术勇气,也需要学术能力,有没有担当精神则是第一位的条件。有担当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应当审时、度势、量己,在客观需求、研究兴趣、知识积累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如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不仅必然失守底线,而且会丧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的根本需求是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敢于打破思想枷锁,勇于坚持客观真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其中“接地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面对现实问题,学者们只会“翻故纸堆”或者在互联网上检索、复制、粘贴,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
学术成果的价值需在实践中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无疑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直白地说,学术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
“行不行”与“好不好”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的具体任务,能不能担当和完成历史的使命,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当下,一些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挣考核分”,这确实有科研考核制度不尽科学等外部原因,但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肌无力”现象根源在于责任感的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学术界改革创新的动员令,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当历史重任的集结令。我们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自娱自乐”的科研模式,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今,我国正处在“立良法、行善政、限公权、谋民利”的伟大变革之中。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研究立场,直面中国社会的实际,说真话、道实情、提诤言、发先声、献对策,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编审,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