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界限在哪里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李鹏本月23日在青浦一家工厂因为爆炸遇难,随之浮出水面的是:他遇难时所在的这家作坊式工厂,是他的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雨开的。而李鹏在遇难前对于论文被导师要求推迟发表等等一系列的传言,使得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生为导师打工已成行业规则
根据媒体调查,李鹏的导师张建雨在上海、浙江等地都有注册的企业。张建雨的学生认为他更像商人,而不是学者。据学校一位教师透露,张建雨在自己的企业确实投入了很多精力,“对学生不能说是冷酷,但可能关注确实不太多”。
研究生给导师“老板”打工,这在高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研究生被导师作为廉价劳动力派去参与导师承担的公司项目,或者在导师的公司里打工,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规则。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所大学出现研究生轻生事件,原因多是与导师产生矛盾、被延迟毕业、不堪压力等相关。
一般而言,工科导师大多会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有些还会有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内的员工,大多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工科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往往被导师视为“中坚力量”,为导师“谋”利益。运气好的话,导师会给研究生适当的补贴,让学生顺利毕业。运气不好的,一些导师不仅会克扣学生的补贴,甚至还会为学生毕业设置种种障碍,延长学生的读研期限,从而使得学生不得不延长充当自己项目“熟练工”的时间。
某985高校一位研究生院副院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高校出台规定,称研究生只要提出、并且能够找到愿意接受的导师,学校就可以替学生换导师。这也是基于保护研究生利益的考虑。”
但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利用,似乎很难禁止。因为学生能否及时毕业,往往是导师说了算。此次遇难的李鹏,生前也曾提及导师要求他推迟发表论文,以免影响导师公司研发产品的先发优势。
涉事导师当天已被刑拘
据华东理工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张建雨当天就已被公安部门刑拘,学校也正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查。此前,在2007年,学校已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但是,学校其实又很难准确监管,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能处理。
事实上,本市也有其他高校出现过类似情况———导师借课题研究的名义,让研究生替自己的私人公司或者是承担的横向课题打工,学生不堪被其利用向学校提出申诉。问题是,“工科教授的科研课题,总是由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两部分组成,学生难免会参与其中。虽然课题组大多数时候是让研究生参与做一些基础研究的工作,但真的做项目时,也会带学生进工厂。”
那么,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本市某高校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横向课题,研究生只能从事支持性的工作。即便是课题论文需要中试数据,也应该是由学生设计好实验,经过导师的同意后,由企业进行实验,再由学生去企业收集数据,绝对不能由学生自己到企业去进行中试。”
另一所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他读研时,也曾和师兄们被导师派到关联公司去做项目。“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感到,在工厂里的放大试验或者是参与那些生产项目,并不能让我对研究领域有深入思考。这些经历只会让你知其然,而不会让你知其所以然。”
实验安全一再被忽视
按照目前媒体的报道,李鹏的同学称其在工厂进行的是中试试验。通常,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都是几克级,不可能像这种工厂里有10公斤以上的大量化学品的实验。而研究生没有做这种中试实验的必要,因为实验室的数据足够发表论文。
“虽然按照目前的描述,不能确定李鹏在张建雨的企业中究竟是进行了中试还是仅仅就是搜集试验数据,”华东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生写论文如果要搜集中试的数据,也不应该由学生自己到工厂去做,尤其是一个人去工厂做。”
去年,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内实验室也曾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眼睛受伤。同在去年,本市几所高校也分别发生了安全事故,包括硫化氢泄漏事故,化学实验室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火灾等等,“这和长期以来,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安全有密切关系。”本市某高校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教授告诉记者。
据了解,随着学校扩招,校园用地日渐紧张,原本学校中的特殊环境实验室近年来很少扩建,早就不适应科研发展的需求了。有教授为此呼吁:“不论这件事情的调查结果如何,高校实验安全都应该重新排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