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滑推出《仲夏夜之梦》, 莎翁喜剧加滑稽元素可以吗

2016-06-08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日前,上海滑稽剧团推出的莎士比亚经典喜剧《仲夏夜之梦》,结束了在兰心大戏院的演出。与以往滑稽剧团的作品不同,该剧做出诸多尝试,而最有争议的是,该剧被定义为喜剧,而非剧团擅长的滑稽剧。演出中,演员讲普通话,沪语成了点缀,甚至不到台词量的十分之一。有意思的是,像是巧合或是某种必然,演出的第一个笑点出现在主演钱程第一次讲沪语台词,招呼同伴下场:“我们好走了吧?”

莎翁喜剧加上滑稽元素,可以吗?上海大学教授、滑稽戏研究专家张祖健认为,如果把排演海外经典喜剧作为扩宽受众群的尝试,主创就需要将滑稽表演艺术与世界名剧在文学、表演艺术上打通,让冲着莎士比亚名剧来的观众,有兴趣了解滑稽戏。与此同时,滑稽戏演员演喜剧能否成为可持续的创作路径,也取决于主创能否站在世界名剧的水准上,反哺提高自己的创作。

演的是喜剧,引发笑声的却是滑稽元素

滑稽戏演员演绎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在传统的滑稽戏招笑技巧之外靠什么吸引观众?

请外援,是剧团的探索方式之一。《仲夏夜之梦》 剧组邀请到英国TNT剧院艺术总监保罗·斯特宾,并招聘全国的戏剧演员参演。记者注意到,10余人的演出名单中,超过一半都是话剧演员甚至是器乐演奏者。

新的血液融入带来新的创作方式,海外导演更强调肢体的表现,这对以语言作为主要招笑手段的滑稽戏演员提出很大的挑战。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认为,通过此次剧目的肢体训练,能让演员们提高肢体技艺,更符合当今剧场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其他剧目排演做积累。

在张祖健看来,从表演上讲,喜剧与滑稽戏的表演和招笑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按照鲁迅的定义,‘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主要诉求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设置,那么滑稽戏更多地是通过表现人物角色内心和外表的错位,来营造滑稽感。”

观众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在记者观看的那一场演出中,恰好是沪语台词的第一次出现,引发观众第一次笑声。虽然沪语台词成了《仲夏夜之梦》的点缀,然而每次出现几乎都能引发观众的笑声。凌梅芳分析:“可能是因为开场以歌舞打斗场面为主,等到节奏平静下来,在莎士比亚作品和古希腊背景下,突然冒出一句沪语,带来了错位感而产生笑点。”不过,导演斯特宾并不这样看,在他看来滑稽戏与喜剧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时间点与观众交流。

拓宽戏路争取年轻观众

其实,这不是上海滑稽剧团首次演绎非滑稽戏作品。去年剧团就邀请香港导演詹瑞文合作喜剧《触底反弹》参与首届上海国际喜剧节。那个时候,凌梅芳就听到不少观众的担心:剧团这次做了喜剧,以后会不会放弃说上海话做滑稽戏?她的回答是:绝对不会丢了滑稽戏,而是采用“多元并存”的创作模式,为剧目储备做增量。她说:“要让不同层面的观众走进剧场,就需要创排不同类型的剧目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仲夏夜之梦》首演一周,演出上座率均达到8成,最后一天的演出观众爆满,这样的票房情况明显好于演出传统滑稽戏。

张祖健告诉记者,上海滑稽剧团此次尝试戏剧并不是突兀之举,在剧团历史上曾有过不同于传统滑稽戏,而属于方言喜剧范畴的尝试,这源于一批学院派戏剧大师的影响。著名戏剧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早年一直希望上海的滑稽戏、独脚戏等喜剧样式可以和国外的喜剧进行对接。戏剧科班毕业的严顺开,就是在黄佐临的影响下迈入滑稽艺术的大门的。而上海滑稽剧团的老团长缪依杭同样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继承滑稽戏传统的同时,立意改革创新。不过真正不说沪语,用普通话表演,则是上海滑稽剧团近两年的尝试。

“滑稽戏原本就在喜剧表演范畴之中,”在凌梅芳看来,只要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的作品,都应该在剧团的创作视野之中。至于是否采用沪语表演,也要根据具体作品讨论。

改编海外作品时,对大的戏剧结构剧情不作调整,而填充滑稽戏特有的招笑技巧,不失为一种本土化的方式。不过业内人士则更希望看到,在保留滑稽的招笑技巧之外,让演出世界名剧的经验反哺滑稽戏的创作,在《满园春色》《七十二家房客》之后,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和艺术水准的经典剧目。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