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雅”见———上海近现代文人与茶社

2016-06-10信息快讯网

文 彦

文人与茶自古就有难以割舍的情缘。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尽管咖啡馆吸引了不少顾客,但去茶社喝茶,仍被许多文人视为一桩“雅事”。

老上海的茶楼历史悠久,创办最早至今仍有迹可寻的,是清咸丰元年开设在朱行镇上的沈复兴茶园。及至清同治初年,沪上茶肆开始逐渐兴旺,知名度较高的有鸿福楼、沪江第一楼、怡珍居等。民国时期汇编的 《上海指南》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茶馆极多,价亦不一。大抵自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左右。榻茶均一角,向例两人一碗或一壶,间有数处,则每人一壶,早茶廉于午后之茶,亦有早晚同价者,又有不卖晚茶者”。可见,那时茶馆是上海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民国时期的上海茶社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特性。有的茶馆借鉴咖啡馆与酒吧等西式餐饮场所的装饰格调,许多茶社的店面装饰、桌椅摆设渐显精致。叶圣陶 《生活》一文有这样的记述:

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有洁白而且洒上花露水的热的公用手巾,有江西产的茶壶茶杯。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

有“文艺趣味”的茶客,是茶社里较引人注意的人群,如 《民国珍稀短刊资料汇编》收录了一篇 《吃茶趣味讲座———上海风景之一》 (作者不详),文中有这样一段:

文艺趣味的朋友之于吃茶屋尤其是魅悦,二三人的小集茶,咖啡,麦酒,卷烟,也许是鸡尾酒的助谈……阅读作品的检讨,乃至于艺术见解,社会问题……许多许多优美的创作便孕育于吃茶屋里。夏天公园是情侣的圣地,冬天吃茶屋便取而代之,这是不可或忘的事实。

在更多文化名人笔下,谈及现代文人雅集地,“新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茶社。那时的上海报人、作家等,常常到这里聚会。他们在这里与故旧重逢,并结识新朋友。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写道:

为上海知识分子提及的是新雅茶社。新雅茶店开设于1927年,据1931年《上海商业名录》,新雅茶店应名“新雅商店”,地址在北四川路虬江支路口。新雅“是一家广东茶店,一开间、二楼的茶室,座位也并不多,较之南京路同样是广东茶馆的‘冠生园’要小得多”。新雅不算是咖啡馆而是一家餐馆,但下午四点至六点,二楼的餐厅成了喝下午茶的好去处。

萧乾主编的《海上春秋》(中华书局2005年版),收录有季小波《“新雅”是上海最早的文艺沙龙》一文,文中涉及多位文化名人:

由于这茶馆地段安静,尤其是餐具消毒的可靠……吸引了我们中爱坐茶馆的人。如傅彦长、朱维纪、张若谷、黄震遥、戴望舒、刘呐鸥、邵洵美、叶灵凤等。只要在座有邵洵美,那所有茶点费或者中午便饭等,概由洵美包办付账。而这家广东小茶馆,也由于常在写文章朋友的文章里出现,便逐渐出名了,营业也好了起来。后新雅迁到南京路,规模大了好几倍时,二楼的茶座分了东西厅,扩大了,茶客除写文章的朋友之外,还有戏剧界如应卫云、袁牧之等……

施蛰存的《浮生杂咏》也有关于“新雅茶社”的记述:

虬江路四川北路口新开新雅茶室,为文人艺术家每日下班后常聚之所。曹礼吾、曹聚仁、叶灵凤、姚苏凤,画家张光宇、正宇昆仲及鲁少飞诸人,皆在此相识。……朱应鹏、傅彦长、张若谷,自称“艺术三家”,亦新雅常客……其时叶秋原从美国归,以政治经济学硕士任职申报馆,亦常来新雅,与艺术三家友善……

端木蕻良《文学巨星陨落了———怀念茅盾先生》中有一段追忆,让人联想到“众星捧月”的场景:

那时,许多青年作家都聚集在茅盾先生周围,先生便组织了“月曜会”。每逢星期一这天,便在“新雅”碰头。一方面互相交换大上海当时的情况,一方面也可以从茅盾先生那里得到指导和教益。

不少文化人怀着欢欣的心情相约在茶社见面,他们在这里谈生活,谈文化热点,交流对新近出版的书和发表文章的看法……茶社作为社交的重要场所,文人因茶结缘,以文会友,而后者才是吸引他们来茶社的真正乐趣所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