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李萌
核心观点
把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现代公民、培育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需。它既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动员,更需要地方社会、居民自身活力的激发和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
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旨在通过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避免城乡记忆消失,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提升城乡品位,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科技变革加速、城镇化推进加快、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今天,思考谋划怎样让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在为现代人生活境遇改善提供滋养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机活力,是一个既严肃又急切的大命题。
确切而言,文化遗产从未离开过现代生活,现代生活是过去生活的传承、延续和发展。但之所以到今天仍然要从国家层面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至上、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特定阶段和时代氛围里,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广度、深度、厚度还远远不够,由此给文化遗产自身生命传承和现代社会人文环境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已很明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当前必须面对而且要解决好的社会民生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三个方面:
怎样科学看待文化遗产
一是怎样科学看待文化遗产。这实质上是一个遗产观的问题。首先要确认文化遗产是什么。从目前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进展和各国文化遗产工作推进实践来看,关于文化遗产的基本共识已经形成———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创造,也是今天的发现、发明与再生产;文化遗产既是一种产品与成果,也是一个未曾间断的发展进程;文化遗产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性标志,也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其次要明确是谁的遗产。从政治逻辑支配下的国家供奉的圣物、精英欣赏的对象 (国家资源),到商业逻辑支配下的投资商占有的资源和旅游
者的消费品 (商业资源),再到社会逻辑支配下的当地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公众资源),文化遗产经历了从国家遗产到全民遗产、从精英回归大众的巨大变迁。本次“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遗产日主题就典型地反映了遗产属于公众的理念。
这种文化遗产观昭示我们,不要以静止、孤立、僵化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不要人为割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的关系,对文化遗产适度合理的利用是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获得持续生命力、传承内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只要是以实现公众利益为核心,以创造当代高品质生活环境为宗旨,以为未来创造遗产的态度为支撑,以遵守文化遗产法
律法规为底线,不妨让专业人士、社会组织、市民百姓等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的事业中贡献自身力量,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启迪与感动。
怎样有效阐释文化遗产
二是怎样有效阐释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与多维价值需要通过符合时代特点的“可参观性”的生产———挖掘、展示、表达、阐释等才能生动呈现,才可能有机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则遗产的价值与魅力难以抵达现代生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历史街区、历史村镇、博物馆、纪念馆(地)、名人故居、遗址公园等存在太多欠缺。这方面实现突破的路径与措施,主要在于针对现代人的注意力系统特点、体验方式变化特征以及深层次精神需求,在新技术应用、阐释策略选择两个方面同时做出积极改善。
比如,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在遗产修复与展示中的运用,虚拟现实 (VR)与人工智能 (AI) 技术在互动及体验方式创新上的应用,4D、5D显示技术在改变遗产可视形态上的应用,数字视听技术在遗产讲解导览中的应用,等等,可以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利用做成一件很酷、很有创意、很吸引人的事情。在更新阐释技术的同时,更要选择好跨时代、跨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阐释框架。面对各类文化遗产元素、符号和环境,仅仅围绕遗产的由来进行历史回顾总结式的阐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站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以实验性、开放性的文化心态,以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视野,揭示文化遗产蕴含的对未来开放的想象空间、解释可能和整体意义,使现代人在心怀过往并想象未来的过程中与文化遗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怎样把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三是怎样把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基本路径是全方位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首先要融入居住场景。应通过城乡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与有机更新,以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和社区营造,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促进地方文化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融入学校学习场景。应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教学内容安排、主题日活动策划、学生作业设计、志愿者项目开发等手段,让文化遗产的浓郁气息随书香在校园飘荡,熏染每一个成长中的学子。第三要融入社交活动场景。应通过遗产场所功能性改造、遗产信息传播服务优化、遗产日活动策划、专题公益性活动组织等,形成文化遗产相关话题及活动的社会性关注与互动。最后要融入消费生活场景。主要应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创产品创意设计、遗产艺术剧目编演、传统节假日活动组织、老字号文化弘扬等,形成现代人乐于参与消费的商品及服务体系。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把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现代公民、培育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需。它既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动员,更需要地方社会、居民自身活力的激发和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