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电影的荣光穿越历史,照亮当下

2016-06-11信息快讯网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开幕。

这是一年一度的“聚光时刻”。电影文化与产业的智力在上海碰撞,世界的电影人汇聚上海,探讨电影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电影的梦想在上海激荡,各地的影迷纷纷赶来,看电影的百年荣光穿越银幕,照亮当下。

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来自良好的输送与传播渠道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红毯是电影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有亚洲第一红毯之称,曾吸引了哈里·贝瑞、亚德里安·布罗迪、约翰·库萨克、克里夫·欧文、苏珊·萨兰登、妮可·基德曼等国际明星的到来。今天晚上,伊恩·麦克莱恩、布莱德利·库珀、王家卫等国际杰出影人都将亮相红毯。

竞赛单元是电影节业界分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是塞尔维亚电影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近几年,受邀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包括巩俐、王家卫、汤姆·霍伯、让-雅克·阿诺、吴宇森、丹尼·博伊尔、吕克·贝松、安德烈·萨金塞夫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打造国际电影文化和产业交流大平台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从不断刷爆的电影票房来看,电影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人才辈出的行业,而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已经成为一个向业界输送新鲜血液的标志性平台。“亚洲新人奖”设立至今,一大批亚洲电影新人从这个平台走向世界,其中包括如今广为人知的宁浩、万马才旦、高群书、林书宇等电影人。2015年的提名影片《少年巴比伦》入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竞赛单元;今年2月的澳大利亚金考拉华语电影节上,入围“亚洲新人奖”的《河》获最佳影片奖和评委会特别表演奖,《照见》获评委会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东北偏北》获最佳导演奖;《少女哪吒》则入围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良好的输送与传播渠道结合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上海国际电影节深受亚洲甚至全球电影“创投”的青睐。据悉,本届组委会共收到350个项目申报,不仅较去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也突破了历年的报名纪录,最终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项目入围,其中有韩国知名导演李在容,他曾以电影《丑闻》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两次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新项目 《奥德赛》。

它见证了一个高端的国际化的电影交流活动反哺城市文化的过程,见证了电影产业在上海的加速复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它见证了一个高端的国际化的电影交流活动反哺城市文化的过程,见证了电影产业在上海的加速复兴。

没有人能忽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环节,它对专业人员以及普通影迷来说都无比珍贵。今年,无论展映影片数量还是单元,都为历届之最:展映影片数量接近600部,比去年增加近五成,被分为36个单元,在最受关注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中,塔可夫斯基、维斯康蒂、伍迪·艾伦、黄佐临、桑弧、凌子风、张国荣、水华等中外影人的作品将与影迷见面。更重要的是,除了引进佳片之外,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在缩短这些佳片与观众的距离。今年,展映影片的放映影院共45家,遍布全市所有的16个区县;而从前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免费派发的观影手册更名为 《市民手册》。在电影学者看来,这释放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这是一个为普通人举办的电影节。

电影节仅仅是放电影和看电影吗?当然不。一部电影佳作,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它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市民的文化和精神素养,也就与城市的文化积累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从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收到的市民影评来看,这个变化,正在发生。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仅是城市文化,还有电影产业。上海国际电影节从创办之初,就始终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近年来,上海的影视全产业链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麒麟影业、亚洲传媒、奥飞影业、翡翠东方、飞马影业等一批优质企业逐步入驻上海;另一方面,岩井俊二、马尔科姆·克拉克等国际级大师和李霄峰、张侨勇、周燕等一批新锐导演纷纷以工作室等形式入驻上海,人才培养、内容制作、后期制作的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可以说,随着越来越多项目落户上海,上海正在成为国际电影产业合作的中心城市。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