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明星追技术 科技电影有多酷
今天起到29日,23部经过精心挑选的科技影片,将在上海科技影城展映。虽然没有什么宣传,影城289个座位居然承载不下观众的热情——多部电影的网上预定已经超额。上海市民对科技电影的追捧可见一斑。
过去一年,上海科技影城为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放映了108场公益电影,接待2.1万名观众,逐渐形成一个与前沿科技、科学大师近距离接触的平台。由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而建的上海科技影城及其所在的南昌路,科技文化的标签愈加明显。在不远的将来,来这里看一场科技电影,听一场科普讲座,见一位科学家,将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移动电影实验室进校园吸引年轻导演
闪光灯、红地毯、明星是电影节的三大标配,不过上海国际科技电影展映节从设计时就不走寻常路,用电影展映节中心总经理孙建平的话来说,这个电影节不追明星追技术。为此,他特意用一个集装箱打造了“移动电影实验室”,里面尽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眼镜、脑电波视觉追踪器、720度全景相机等关于变革“看”这件事的“黑科技”。
孙建平认为,从上海层出不穷的微电影佳作可以看出,在各大高校中隐藏着一批有潜力的青年导演,但他们苦于没有接触更大影片制作的机会,仍然游离于主流产业圈之外。他希望以这个集装箱为“引子”,通过后续的专业课程培训,让上海冒出一批掌握新技术的科技电影导演。
在所有展映的影片中,瑞士导演钮永辰执导的讲述中国创客故事的《中国秘诀:勇气与智慧》特别值得关注。在孙建平团队为科技电影节给观众放什么电影举棋不定时,有人推荐这部电影后大家的反应:就是它了。
今天下午,导演本人将现身上海科技影城讲述“创客故事”。这位导演对中国人的开放、创造性和幽默感非常意外,他认为中国创新有一大特点,就是在借鉴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意,设计出新产品。这场“对话”也将成为在科技影城解析科技影片模式的开端。
“如果说别的电影节是以电影明星为主角的,我们更愿意把闪光灯聚焦到编剧、导演身上,让他们来畅谈科技影片,本身也是一种科普传播。”孙建平说。从网上预约平台的售票情况来看,观众对这种科普方式挺买账。
用中国语言讲科幻故事
尽管孙建平花了大量时间普及电影技术,但是他认为中国科技电影的毛病并不出在技术上,而是讲故事的能力上。比如在公益场次放映过的 《报国之路》,是一部讲述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故事的影片,但他坦言这些电影的表现力与同为人物传记的影片、讲述“计算机之父”图灵的《模仿游戏》或者数学家纳什的《美丽心灵》尚有差距。想让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被世界观众接受,似乎还缺点什么。
去年大热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和《火星救援》,让中国电影人知道了电影与科学家联手的“威力”,而上海科技影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于,它还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每天都有科学家来这里活动。
在上海科学会堂主任孟星设想的未来场景中,像《星际穿越》拍摄前导演诺兰向著名黑洞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讨教的场景,应该也能在上海科技影城中找到,这里的很多场所将一直对科技与电影爱好者敞开。
“用科学重新演绎《西游记》是可能的,比如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现在看来就是量子物理。”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洲的一个“脑洞”,或许这一句话,就能在哪位导演心中泛起涟漪。
一个科技文化地标正在形成
科普电影一度“式微”,不过现在的孟星却无需再为挑片子而发愁,不仅科普、科技电影有了放映的家,而且每次正片放映前,都会有2-3分钟的科普微电影“助兴”。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科技活动周上,《上海》《疫苗》 等科普公益电影的预约量超乎想象,许多年轻人会在周末走出家门,到这里看一场电影后再回家,许多人看完电影后还说“真扎劲”。
南昌路,一直是人们心中科技范很足的地方。3年前,6个科技橱窗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率先开放,北斗卫星、3D打印、辽宁舰等高大上的科技事物来到市民身边,后来又根据热点,补充了PM2.5、转基因等橱窗,形成了大约200米的科技之街。这条街上,就连栏杆也印上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照片,还玩起了小心思———从一面看是居里夫人,从另一侧看是苏步青。
一年前,上海《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 被审议通过,同年上海科技影城也改造完成。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表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是夯实科创中心建设的群众基础,在此背景下,全国首家科技影城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它既要面向市民,又要服务科技工作者,而电影不失为联系他们的一种有效手段。
南昌路科学会堂这一承载着科技文化的地标,正隐隐形成。
报记者 沈湫莎
雪佛兰携最新科技亮相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