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邓丽君在音乐会上“复活” 特效“虚拟人”谋求更大市场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已故歌星邓丽君和电影 《返老还童》中的布拉德·皮特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是———虚拟人。在日前沪上的一场音乐会上,“邓丽君”为歌迷们献上一曲《甜蜜蜜》,“完美重现”靠的是全息投影的“虚拟人”技术;而在2008年上映的影片《返老还童》中,“逆生长”的布拉德·皮特只演出了“20%的自我”,另外“80%的自我”则找了一个“特型演员”,名字也叫“虚拟人”。
“虚拟人”技术已经不满足于影视特效,它正谋求在更多领域找到应用场景———如果说VR(虚拟现实)在试图重构现实和虚拟的新平衡,那么“虚拟人”技术或在回忆和记录中寻找更多机遇。
相隔一米分不清真假“邓丽君”
这几天,在环球港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迷你剧场,剧场周围被重重帷幕遮住了光,走进剧场,舞台灯亮起,便见到“邓丽君”深情款款地唱起《甜蜜蜜》。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就算仅隔一米距离,竟看不出有什么破绽,说话、唱歌都极为真实。如果灯光调试得当,与“邓丽君”同框合影,也不是什么难事。
业内把这称为“虚拟人”(VirtualHuman)技术,即通过3D建模及全息影像等应用,实现“真人再现”。除了在电影电视节上频频现身的“邓丽君”之外,“虚拟人”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演艺圈中。去年热播的好莱坞大片 《速度与激情7》 大卖的一个原因就是制作方把已故影星保罗·沃克重新“带回”银幕。
“复活”一个人究竟有多难?数字王国执行董事谢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按照技术的复杂性,好莱坞将视觉特效分为不同等级,除了爆破、火、外太空等特效,最难的就是人的特效,“就像‘邓丽君’的表演,只要有一点点偏差,观众就会感觉不像,它的难点在于如何重塑脸部模型———说她想说的话,做她想做的事情。”
有业内人士称,放眼全球,目前能掌握“虚拟人”技术的团队屈指可数,正因为此,这项科技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三小时完成“替换活人”
“复原”逝去的邓丽君,“虚拟人”技术需要将大量影音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工程浩大。但是,如果是使布拉德·皮特“返老还童”,或者帮助任何一个活生生的演员找到“替身”,则只需3小时。
谢安告诉记者,在这3小时里,技术人员会将纳米粉铺在人们的脸上,让他们做不同表情、说不同的话,通过MOVA捕捉技术以及特定的演算法,就能精准推算出任何表情,甚至连笑起来眼角的鱼尾纹都能捕捉到位。由于能找到“完美替身”,业内普遍认为,特型演员和替身将首先因“虚拟人”技术而下岗。
与VR、AR(增强技术)快速迭代相似,“虚拟人”技术向上还没有触及“天花板”。记者了解到,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更有效率的3D建模,试图使动作与脸部扫描一气呵成。此外,目前的“虚拟人”技术是单向输出,尚没有交互性。虚实交互将是未来的研发方向。
在“回忆”产业寻找机遇
在虚拟现实盛行的年代,“虚拟人”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已经成为众多资本和互联网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
将逝去的人“复活”或者“真人重现”是目前已经触手可及的机遇。记者了解到,美国一家科技巨头正试图砸下重金,利用“虚拟人”技术“复活”公司创始人,并把“他”请到新品发布会现场“现身说法”。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虚拟人”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花费不菲,此前“邓丽君”的虚拟演唱会花费达1500万美元,这使得目前的应用局限于影视制作和少量“土豪公司”,在更大的B2C市场上,这个临界点尚未到来。
不过记者了解到,各种尝试已经在开展。在中国,合一集团已与数字王国签订战略合作,试图将“虚拟人”概念通过视频网站普及,并通过付费制度找到商业模式。谢安则认为,一旦“虚拟人”技术的门槛降低至能让普通人接受,将对摄影摄像、殡葬、蜡像馆等与回忆、记录相关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