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罚单打折,这做法能借鉴吗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启动即将满三个月,市政协昨天举行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们在高度支持、充分肯定交通大整治效果的同时,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建言献策。
以规范执法消除惯性违法
“为什么过去不罚,现在罚?为什么不罚别人,却罚我?为什么其他地方没罚,到了这里却给罚了?”殷啸虎是昨天第一个发言的委员,而这三个问题,是他对交通违法者在申辩中强词夺理的形象总结。
实际上,殷啸虎的意思是,在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中,大家对于处罚本身并没有争议,只是想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而归根结底,这些站不住脚的“申辩”,只是表明很多人习惯了违法,所以才会感到不适应。
汪亮委员的观点与殷啸虎有些相近。他认为,目前亟待整治的一些交通顽症,说到底是长期以来一些人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漠视。因此,他认为社会上不应苛求警察的执法,否则,就是对违法行为给予无原则的同情。
对于一些人交通陋习的“惯性”,殷啸虎和汪亮都认为应该通过严格执法和宣传教育作为应对,以取得长期效应。殷啸虎说,交通大整治的关键,就是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执法的关系,而规范执法的基础是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汪亮则表示,执法必须是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中国式开车”和“中国式过马路”,才能建立起崇尚法治、坚守规矩的城市规则。
以执法技巧赢得更多支持
交通执法当然要严字当头,与此同时,更好的执法技巧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执法效果。几位委员就在发言中,讲到了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今年早些时候,凤懋伦委员曾经在街头站立了15分钟,观察一桩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置过程。那是在徐家汇附近,一位带着父母外出的中年女性驾驶者,因为违章被拦下。起初她完全不配合执法,甚至连驾照都不愿意出示;而处理该事件的五位交警,整个处理方式让凤懋伦感到绝对的规范、耐心、到位,最终,事情得到了完美解决。凤懋伦特意通过这个故事为交警点赞。
另一个故事是他山之石。马驰委员不久前去中国台湾地区考察,在台湾大学门口饶有兴致地围观了一起当地警察处置违停的案例。他观察得很仔细,那张罚单的文字非常有亲和力,表述上很有人情味,甚至为了防止拖欠罚款,罚单上还注明,迅速缴款能打八五折。马驰认为,这种做法,值得上海借鉴。
以理念创新推动常态管理
为了让交通大整治取得长效,部分委员也在昨天发表了一些打破思维定式的观点,或许值得社会和有关方面关注与讨论。
马驰委员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道路发展是以牺牲非机动车路权为代价而取得的;而今天,是不是要考虑重新维护非机动车的路权。比如,市政协机关所在地附近,北京路、南京路、延安路等都禁行非机动车,这就把东西向的骑车人给卡死了,他建议在“十三五”时期,能把这个也作为交通补短板工作的一部分。
在完善城市规划方面,郭翔委员认为,应该参考“环评”(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在城市建设中引入“交评”(交通影响评价),目标是评价道路设施的设置是否合理,新建建筑周边是否匹配了相应的交通资源等。而在郭翔看来,“交评”环节最值得倾听的声音理应来自一线交警;同时,“交评”有可能将交通执法从“被动防守”的位置主动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