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台风“尼伯特”终现身?

2016-07-03信息快讯网

■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一个创纪录的“台风空窗期”或许已到尽头。一些气象机构认为,2016年的首个台风正在西北太平洋上酝酿,可能在今明两天形成。

按世界气象组织的命名规则,这个台风半年前就被起好了名字———尼伯特。但直到7月1日,“尼伯特”依然踪影不见。

如果对最晚生成一号台风的年份进行排序,2016年刚挤掉了在7月1日迎来“初台”的1973年,而今直逼1998年的纪录。那年,一号台风生成于7月9日。

台风“大年”之后遇“空窗”

实际上,今年的台风季已经打破一个纪录——2015年12月17日,第27号台风“茉莉”消失,自那以后,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没有出现过台风。到今天,“台风空窗期”正好满200天,成为史上最长。原先的前三名分别是1998年的199天、1973年的198天和1982年的197天。

统计显示,西北太平洋年均生成25.6个台风,首个台风平均“降生日”是3月下旬。据此看来,今年首个台风已经“晚出生”三个多月。同时,每年上半年,平均会有4.6个台风生成,但今年则是继1998年和1973年之后,第三次在进入7月后仍未发现台风活动的年份。

台风的难产,看似有些突然。实际上,2015年是一个台风“大年”,不仅27个台风的总量超出常年均值,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首个每月都有台风活动的年份。去年元旦后,仅仅两个星期,一号台风就开始在太平洋上游荡。到6月底,已先后生成了九个台风。

但台风数量的波动也确有规律可循。最直观的就是:目前排名“台风难产榜”和“最长空窗期榜”前四名的1998年、2016年、1973年、1983年,都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的次年。

气候异常,“鹊巢鸠占”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气候研究室主任徐明告诉记者,基于台风的生成机理不难判断,适合台风孕育的海域,纬度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话,海水不够热;太低则地球自转偏向力不足,无法产生形成台风必需的旋转气流。此外,初生的台风最怕下沉气流,而在一种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副高)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一定无缘台风。

在前述影响台风生成的因素中,副热带高压很值得进一步关注。监测数据显示,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终结年,副高多半有显著增强。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与1998年,这两年的上半年,副高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显著变大,面积是常年均值的两倍左右。如此“鹊巢鸠占”,台风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占。

本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从今年2月开始迅速衰减,到5月已基本结束,但由于大气环流对海温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因此,包括台风在内,天气系统到现在仍未恢复常态。

“风调”才有“雨顺”,台风过少不是好消息

无台风的上半年,是否会导致一个少台风的下半年?

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服务官孔春燕告诉记者,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终结年,仅观察下半年,台风情况依然很复杂。数据显示,此前“台风难产榜”前三位的年份,后六个月的台风表现完全不同:1998年7月到12月,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1973年偏多,1983年总体接近常年。

谈到今年,孔春燕表示,4月前,今年的厄尔尼诺强度变化走势与1998年高度吻合,但5月、6月的海温变化与1998年有较大差异。孔春燕说,这或许预示在今年下半年,台风的影响会和18年前有所不同。

在徐明看来,台风过少绝不能算是好消息,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正常情况下,每年夏季,副高会按一定节律自南向北移动,从而带动聚集在副高北侧边缘的大片降水云系一步步扫过我国东部地区。但假如副高一直盘踞在南方,它既会压制台风,也会让南方无法摆脱雨带。

徐明说,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那年直到9月,台风只出现了4个,不到常年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年一共只有14个,是历史上台风最少的一年。

自古以来,人们用“风调雨顺”来概括对好天气的向往。如今看来,这四个字的确隐隐反映出天气系统中某种微妙的平衡。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年一号台风“尼伯特”,让我们等得太久了。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