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力量
《马可·波罗游记》
《圣经》
《常识》
《汤姆叔叔的小屋》
《屠场》
《寂静的春天》
《读者文摘》
《天演论》
《新青年》杂志
■贺圣遂
书是一种改变历史的力量。确实,伴随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机械化大量复制的书籍释放的力量,掀翻了欧洲——对知识普及、科技进步、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最早发明书的机械生产工具的中国,理应更好地发挥书的力量,这是吾辈所冀望期待的!
1492年10月12日凌晨,犹太裔意大利籍冒险家哥伦布在他率领的由西班牙皇室资助的航船上,发现远处隐约闪烁一星火光,这使已在浩渺无涯的惊涛骇浪中绝望航行数十天的三艘船舰燃起疯狂的快乐。
黎明之后,哥伦布和他的伙伴终于看到陆地——其实只是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一百二十个欧洲人随之踏上了旷古未闻的土地,人类历史开启了崭新的一页。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哥伦布坚信,从海路寻访印度与中国的目标实现了。
此后,哥伦布三度从欧洲驶向这片海域,在古巴和海地周围游弋。他眺望南美大陆,却无缘践足。然而,他固执地臆断:“我敢肯定这是大陆,我现在就位于泉州或杭州面前……”
这个妄念源自于哥伦布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马可·波罗游记》。此书的作者也是意大利人,自称在元蒙忽必烈朝廷曾任十几年命官,长期生活于中国扬州、杭州、泉州等地。以其经历写成的这部游记,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最早读本,在燃起西方对东方的热情之中,伴随着觊觎东方的野心。哥伦布就嗜金入迷,他的冒险起意于到遍地黄金的东方来满足欲壑。
这本游记,在1450年代德国人谷登堡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后,大行于西方,让即使位卑如哥伦布之流的下层人士亦有能力购买阅读。哥伦布持有的这部《马可·波罗游记》历五百多年沧桑,却奇迹般至今尚存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哥伦布图书馆”中,上有哥氏阅批手迹。以此可推断,是《马可·波罗游记》激发起哥伦布远征大洋的雄才大略。
只是哥伦布也许被他的老乡忽悠了。现在学界多数认为,马可·波罗确有其人,也到过中国,但其所撰游记缥缈惝恍,过于浪漫,疑点不少。试想,自称在扬州、杭州、泉州羁旅十多年者,在记述各地生活风俗中竟无一语道及中国人吃饭用筷、饮水有茶,未免让人疑惑悬想。迟他三百年来中国的其老乡利玛窦神父,一入华夏之境即发现吾土吾民的饮茶之习而啧啧称奇。
但《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深受重视却无可置疑。在古登堡时代借助印刷机发明而广泛传播也是不争事实。哥伦布的伟大航行,也许功迄该书?书成了他欲望与野心的发动机?
拣阅其他文献发现,至少还有一本书也是此次冒险航行的助推器。1470年代,德国科学家雷乔蒙塔努斯所撰天文学著作《星历表》出版。有证据表明,《星历表》在哥伦布的航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哥氏凭借此书的星图测位功能,得以准确地给航行定位,向西穿越了浩瀚大洋。
如此说来,书是一种改变历史的力量。确实,伴随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机械化大量复制的书籍释放的力量,掀翻了欧洲——对知识普及、科技进步、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据专家研究推断,印刷机诞生之前,全欧洲的书籍仅有数万册,且深锢于教堂及修道院,平民难得一窥。谷登堡印刷《圣经》,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为之欢呼,誉为上帝的至上神恩。彼即倡言信徒:不必往教堂听信神父胡诌,阅读《圣经》才是亲近上帝。
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得益于《圣经》的大量传播。新教教义宣称人人有责任读好《圣经》,将教徒引向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将传统教义只求净化灵魂、自我救赎的修行,上升为禁欲而普惠世人、对上帝尽己任的道德追求和实现。
书籍取代了教廷的权威,新教的力量来源于印刷机。正因如此,1620年,一百零二名新教徒为坚持信仰,躲避旧教迫害,另觅人间天堂,登上“五月花”号扬帆起航。推动此举的正是来自《圣经》的力量。饱经颠簸之后,这些人成为拓荒北美的第一批移民。
如此说来,今日之美国是书的力量催生的。“五月花”号首启的航路,在之后一百多年间,召唤无数信奉新教的欧洲人移民北美。
然而,其时他们以为的乐土,实际是英国的殖民地,饱受英王奴役和压榨。压迫必然引起反抗。民主斗士、公民潘恩撰写的《常识》出版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闪烁出犀利的思想光芒,猛烈抨击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种种暴政,大胆倡言摆脱英国的封建专制政体,呼吁殖民地人民独立建国。
《常识》被大量印行,广为散发,最后成为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的共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的基调。
又是一本书的力量,助催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引导美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自由发展之路。
美利坚应运而生。一位伟大歌手让她高歌猛进。惠特曼的《草叶集》,纵情讴歌了生气勃勃的美国精神。
但国内阶级和种族的矛盾日益突出。斯托夫人撰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悲惨景象,触动了社会正义的神经,比惠特曼的歌吟激起更大的反响,引发社会不得已决一死战,以内战的惨烈手段将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决意废奴的林肯总统接见斯托夫人,称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又是一本书的力量,推动了美国的进步。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已然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但发展带来的问题仍层出不穷,往往还是凭藉书的力量,唤醒社会普遍的正义和良知,疏解社会存在的丑陋、弊端与罪恶。比如,诺奖获得者辛克莱震惊世界的小说《屠场》适时出版,揭露食品工业的黑幕和腐败,从而直接催生美国食品安全法案的建立,保障了美国人民吃的安全。这部诞于1906年的全球第一部食品卫生法案,领先其他国家多少年!
二十世纪的科技进步,虽为人类带来许多物质满足,但卢梭早就提示:任何进步同时会是一种退步,都有负面影响。
“二战”以后,化学工业高度发展,惠馈人类许多福祉。当世界粮食与果物大幅增产时,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率先发现,自然界在化学药剂影响下正在严重凋敝。以科普作品享誉美国的雷切尔·卡森夫人,1962年出版了她尖锐而非诗意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又一次显示了书籍改变美国社会的力量。
卡森夫人患有癌症等严重疾病,仍坚持进行艰苦的考察,从而写成绝唱,最早揭露了因滥用农药已极大地威胁到生态平衡,化学污染肇至“春天的声音”(鸟语虫吟)沉寂了。作品引发了美国对环保和生态环境的反思,进而影响了全世界的环保观念。当然,她尖锐的笔锋触痛了因贪婪而滥施农药的利益集团,为此受到污蔑和围攻。
但社会良知被惊醒了。肯尼迪总统为此召集科学顾问委员会举行特别会议来讨论卡森夫人著作的意义。1969年,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作为杀虫剂的DDT等被正式禁止使用。1970年,环境保护机构在美国成立。之后,世界多个环保组织应运而生,整个人类被动员起来实施保护地球的使命。这对于首举木铎而醒世、却因疾病过早陨世的卡森夫人(逝于1964年),是最好的感激与纪念!
在美国,书籍就是这样经常发挥巨大的力量。但归根到底,书的力量来自人的思想。
华莱士夫妇创办《读者文摘》,旨在以乐观与明朗的精神,宣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鼓励沉默的多数人从轻松阅读中汲取“积极想法的力量”。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传播正能量,帮助美国人得以宁静甜蜜地入睡。《读者文摘》后来风行全球,以其塑造的美国精神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与《读者文摘》差不多同时期问世的《时代周刊》,标榜是有教养的美国人不可不读的刊物。它提供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的形象和观念,不仅美国人关注,世界眼球也被吸引;它是宣传美国至为重要的意见平台,承载美国精神最重要的读物。
《时代周刊》主编亨利·卢斯1941年2月17日署名发文,宣称世界已进入“美国世纪”,鼓动美国政府参战。“珍珠港事件”之后,他更是不遗余力支持打赢战争,其用心不仅是捍卫美国,更多地是鼓动抢滩世界。因为其时美国干涉世界的胃口变大了,“美国世纪”恐怕仅仅是美国人的愿望,代表的显然也是美国人的利益。
《时代周刊》的创办者亨利·卢斯,父母曾在中国传教,本人生于中国山东文登,十多岁才离开中国,可说是中国通。他拥护国民党,喜欢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中共取得政权,他怏怏不乐,认为这是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卢斯的刊物因此对当时的美国政府颇有怨气和批评。最有趣的是,他反对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认为这是美国失掉中国的根本肇因。
粗略考察上述影响、造就美国的几种读本,不免感慨:彼邦有福,乃书籍泽被福佑所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且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度,典籍之丰饶,引一位世界著名汉学家的话来说:“至少到1750年为止,中国的书籍的数量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是时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德和美早在1948年说的。
我们的历史长河里应该不乏缘于书的力量而发展进步的事例,只是说来话长。兹举近代一书一刊,其力量发聋振聩,诚使华夏风气为之骤变。
严复译著《天演论》甫杀青付梓,即四海沸腾,强种保国的思潮得大推力。逮《新青年》横空出世,唤起知识精英重铸信仰,先进政党因之诞生。说中华再造发轫于斯亦无不可。
博尔赫斯说过:“人类发明的种种工具中,唯书本为大。”诗人布罗茨基说得更形象:“书籍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它基本上类似于车轮的发明,一本书就是穿越生存空间的一种运输方式,以翻页的速度前进,它存在的重要目的不是要我们了解我们的起源,而是要我们了解人类能够做到的一切。”
最早发明书的机械生产工具的中国,理应更好地发挥书的力量。这是吾辈所冀望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