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依数据框定学生成长路线
本报讯 (记者张鹏) 大数据如何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实现它的作用和价值?昨日,“第二届教育大数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在上海建平中学举行,专家们建议,在教育与大数据相遇时,要把握数据应用的精准度,不能完全按照数据分析结果为学生框定成长路线,更不能以数据为唯一的评价标尺。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沈志斌介绍说,引入大数据进行作业批改后,梅村中学制定了16种适合不同学科教师的作业批改模式,每分钟可以采集50份作业,精度大于99.99%。“一分钟可以完成人工1小时的作业诊断工作,这样的数据采集为后续教学提供了诸多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在每一道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课堂有效时间内讲解题目,提高课堂效率。”
类似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这样的大数据应用,其实不少已经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大数据可以分为教学资源类大数据、教育教学管理大数据、教与学行为大数据以及教育教学评估大数据等。
在教育判断上,大数据作为强大的技术和潜在丰富的资源,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但如何判断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空间。上海市奉贤副区长、特级教师倪闽景认为,大数据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用数据提炼信息,预盼未来的可能性。“但是教育太复杂了。因为与学习相关的变量太多,无法穷尽,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设计最少的变量,往往又会失去分析的效果。”
在倪闽景看来,大数据的服务要从“人怎样才能学到好到你如何学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他说,目前来看,最需要变革的并非技术层面的变革,而是要按照未来的教育方法构筑一个新的学校教育组织方式。大数据技术是科学,但在教育应用大数据却是一项艺术,要把握精准和模糊的度。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祝智庭所说:“教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太精准了就不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