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岛之虎》:用时间开掘平凡蕴含的感动与伟大

2016-07-04信息快讯网

日本纪录片《五岛之虎———匠人父亲的22年》在今年上海电视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这部讲述日本五岛上乌冬作坊主人与妻子及7个儿女间简单家庭故事的纪录片,一拍就是22年。图为纪录片拍摄之初阿虎一家9个人的合影。照片中阿虎正当壮年,孩子最大的在上高中,最小的才两岁。(大浦胜供图)

日本纪录片《五岛之虎———匠人父亲的22年》(以下简称《五岛之虎》)在今年上海电视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这部讲述日本五岛上乌冬作坊主人与妻子及7个儿女间简单家庭故事的纪录片,一拍就是22年。

这次电视节参赛的纪录片并不弱,有的用精密的设备捕捉到了大自然的奇观,有的则尖锐地展现了社会的问题,但评委们最终决定将最高荣誉给予这部画面质朴,解说词多得有些唠叨的作品,而做出这个决定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在时间面前,所有技巧都不再重要。”上海电视节纪录片单元评委周浩认为,22年的跟踪拍摄周期成为了纪录片最原始也最有力的表达。

《五岛之虎》如同一本温馨的“家庭相册”,镜头里努力经营生意养家糊口的父亲,在7个孩子都成人后,却难掩“完成任务”的寂寞;孩子从父母怀中的娃娃,变成怀中抱着自己孩子的年轻父亲;父亲去世后,从小在作坊帮忙的女儿继承了生意,带着自己孩子重演新一轮家庭作坊的故事……一个传统日本家庭的悲欢离合、繁衍生息的过程被带到观众的面前,而镜头中的人物朴实得就像我们的身边人。

日媒评价,这部纪录片让“日本小岛上的家庭物语得到了海外人的共鸣”,主人公令人动容、充满力量的踏实勤奋以及对传统和家庭观念的重视,在温馨的家族日常中熠熠生辉。大抵人心都是相通的,纪录片中最感人的存在永远是人本身。正像《五岛之虎》的导演大浦胜所说:“虽然国籍不同,但一家人的喜怒悲欢在世界上是共通的。我想对阿虎说,你作为父亲的考量也引起全球人的共鸣。”据悉,纪录片重剪出的114分钟电影版已于6月18日“父亲节”前夕在长崎市、佐世保市上映,并将于8月6日起在东京放映。

22年化作99分钟,记录平凡家庭的日常感动

周浩与大浦胜有过一面之缘,描述这位导演,周浩用了“质朴”两字,“比起艺术家,更像公务员,认真低调”。而这部《五岛之虎》亦彰显出与导演本人相似的特质———99分钟的成片中,没有任何花哨的镜头语言,在纪录片人看来,镜头的运用甚至谈不上“有技巧”,却用22年的“文火”炖出了充满回味的甘醇。

从长崎市出发,乘坐高速船,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五岛列岛。那里虽然资源丰富,但因为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导致人口稀少。纪录片从1993年拍起,主人公犬塚虎夫,人称“阿虎”,在五岛上开了一家名为“虎屋”的乌冬面作坊。那一年,阿虎40岁,与妻子生了7个儿女,最大的上高中,最小的还是满地打滚的2岁宝宝,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饭的热闹场景足以将整个画面撑满。细节将“家”的氛围与记忆聚拢到观众面前:房柱上密密麻麻都是记号笔画出的孩子的身高记录;写有名字的牙刷筒整齐排成一列,之后每每有孩子离家,就会多一个空置的牙刷筒;全家人轮流保管的“家庭日记本”里,是9个家庭成员不同笔迹写就的生活日常。

亲情是纪录片的最大看点。阿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很特别,甚至有些苛刻。每天早上5点,孩子们便陆续被叫醒,和父亲一起加入到乌冬作坊的工作中。具体工作按年龄大小分配,大些的孩子负责揉面、上油,小些的则负责装箱。作坊入口,一眼就能看见写有孩子名字的“时间卡”。每个月孩子们按照打卡算出的工时,领取零花钱,“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光要学习好,还要会体谅他人,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每到“插秧日”,阿虎常常要求孩子们一起下田插秧,不惜向学校请假。阿虎守护的是家族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阿虎也明白,大家庭就像一朵蒲公英,岁月的轻风一过,孩子便也四散开来,但离别的惆怅依旧难解。女儿出嫁时,父亲嘴里说着“高兴”,脸上却已老泪纵横;二女儿离家3年,没有任何消息,阿虎嘴上说“不会原谅”,但当女儿回到家中,他还是开心得直抹眼泪,感叹:“到底是父女啊”;最小的儿子高中毕业,准备离开家乡继续学业,本是值得庆祝的时刻,父亲却独自歪倒在桌旁,暗自神伤……这些光阴里的故事,难掩往事不可追的惆怅,却因最真的人情味而充满温度。

找到平凡人的伟大,思考家族与传承的意义

“每个孩子一出生,父母便成为了他们的幽灵。”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主人公如此形容父母对子女的巨大影响与羁绊。在《五岛之虎》中,父母能为子女留下什么?家族的意义又是什么?一直是存在于感人的家族日常背后的重要命题。由于长期的操劳,阿虎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晚年又受到糖尿病的折磨,在他61岁那年,也就是拍摄的第21个年头,主人公阿虎便离开了人世。就像所有默默工作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一样,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也许不会有多少人知道阿虎。但在用岁月写就的真实镜头里,观众却得见一个平凡生命为家族留下的事业与精神。

阿虎以自己所受教育的方式继续教导子女,以他的方式延续家庭个性。就连平日里最不认同父亲的二女儿,成为摄影师后出版的第一本摄影写真,主题便是在清晨迎着朝阳奋斗的人们。当她来到一家寺院,拍摄早起修行的僧人的时候,不禁想起自己那位努力生活、认真做事的老父亲,“孩子长大后,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阿虎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就像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他有出生环境与习惯带来的偏见与狭隘,但是从这位家庭观念极重的父亲身上,却展现了家族的意义———也许就是在对抗中妥协传承,很多东西会变,但积极的处世哲学与踏实的匠人精神仍会在家族的血脉中延续。

“该工作的时候就要认真工作,该喝酒的时候就大口喝酒。”是阿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剧中除了父亲这重身份外,他也是一名匠人———早先便拥有自己的乌冬作坊,中年后又凭借依海而居的优势,开了一家制盐工坊,成为长崎县民间制盐第一人。

阿虎去世1年后,大女儿继承了父亲的乌冬作坊,每天她遵循小时候的习惯,早早起床制作乌冬面,3个年幼的孩子也跟着一块帮忙,俨然是一个“轮回”的故事。大女婿放弃了原本的木匠活,继承了阿虎的制盐工坊。他用自己制作的海盐腌制岛上特有的飞鱼,这道佳肴成了虎屋的新产品。而这个创意的源头正是阿虎生前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生存的地方,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生存方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