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单月票房5年来首次负增长
暑期影片《大鱼海棠》以中国传统文化做底,被业界期待为2016年国产动画扛鼎之作。但其是否真能达到去年《大圣归来》的好口碑与高票房,有待观察。图为该片海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李安才说过,他希望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能慢一些。尽管业内仍一心向前,但市场真的先慢了下来。
据中国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为246.8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1.9%。但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忽略今年二季度的疲软———4、5两月的单月票房均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近5年来中国电影首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同比21.9%的涨幅放在去年同期的48%和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的50%面前,显得不值一提。
一言蔽之,二季度的萎靡拖累了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增速,甚至直接把业界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度期许从600亿元降到了500亿元。当传统的旺季暑期档到来,超过40部新片扎堆在7月上映,二季度留下的窟窿能填上吗?
电商票补对票房的影响力有多大?
俗语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要补缺,先得找到症结所在。中国影市从春节档的热火朝天,到二季度“连日低温”,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将之归为两大原因:没有互联网平台的票价补贴,没有过硬的电影作品。
影视观察者韩洪刚发现,与今年二季度票房增速放缓同步发生的,是曾经铺天盖地的电商票补集体退潮,“9.9元看电影的福利仿佛一夜间消失,不少可看可不看的影片在价格杠杆的调控下变得如同鸡肋”。于是,电影大盘陡然收窄。
这轮猛烈的电商票补起始于2014年暑期,格瓦拉、猫眼、淘票票、蜘蛛网、微影、微票儿、百度糯米、天下票仓、咪咕影院等互联网平台相继开启“票补时代”。电商为“跑马圈地”完成原始扩张祭出票补大旗———在用户端,观众花费18.8元、9.9元甚至3.8元看一场电影稀松平常;而在片方结算端,为了补上国内影市每部影片最低35元、3D片最低40元的“指导价”,电商会向片方补足差额。票补能掀多少波澜? 虽没有精确结果显示,但能从一系列数字中窥得一斑:2014年“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为11部影片付出了至少1000万元票房补贴;2015年春节档,某部大片被曝票补近7000万元,几乎占到该片总票房的十分之一。而如今电商售票已经十分普遍,2016年初,全国线上售票已占总量70%。
今年春节档,《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 还都捆绑着或多或少的票价补贴。但随着3月起相关部门对票补和“保底发行”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加之完成新一轮融资的电商平台不再主动进行大规模补贴,电影票价便从9.9元、19.9元来了一次“硬着陆”,让已经习惯低价观影的人群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有分析认为,今年4月1日至6月20日间,有25天的单日票房不足5000万元,这与票补退潮不无关系。
“第3周观众”只为好内容出现
娱乐经济学者陈昌业在承认票补影响的同时也发出疑问:“难道低价票消失就会让观众不再爱好看电影这项娱乐了吗?”昨天的大盘恰好是种回应。在挥别了完全挤干水分、撇去泡沫的二季度后,票补有了回潮趋势。上映中的新片 《赏金猎人》 《所以……和黑粉结婚了》 《忍者神龟2》 等都在电商平台有8.8元到19.9元的特价票出售。然而,昨天这3部票房总和也没有超过5000万元。
由此,陈昌业提出了“第3周观众”的概念,“第3周观众”顾名思义,影片上映后第3周依然会进影院观影的群体。但在每年有600余部电影上映的中国影市,能凭口碑赢得“第3周观众”的影片少之又少。
以二季度为例,该时段历来是引进片的天下,2015年同期有 《速度与激情7》 《复仇者联盟2》 《侏罗纪世界》3部好莱坞大片以每月一部的节奏匀速并长线放映。今年4-6月,大片依旧不少,《X战警:天启》 《美国队长3》 《魔兽》 马力全开,可它们无一例外在进入第2周时票房断崖,第3周时近乎销声匿迹。有数字为证,《魔兽》 的首周票房占其总票房70%,《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美国队长3》 都靠第1周表现拿下半数票房,这些影片其实都面临相同命题:上映周期被市场压缩,谁能“活”得越久,全看谁能在第2周甚至第3周发酵口碑。在降温的二季度,国产文艺片 《百鸟朝凤》 是长线放映的正面典型之一———挺过初期的艰难境地后,在方励的“跪求”与观众口碑的双重刺激下,影片的生命力延续到了第4周,至今票房已近9000万元。同理,去年7月,国产电影“三驾马车”《大圣归来》《捉妖记》 《煎饼侠》 能联手构筑起市场高峰,凭借的正是发自不同群体观众的长效好口碑。
正如尹鸿强调票房坚挺需要“过硬的电影作品”,“第3周观众”只为好内容出现。这个7月,国产片的新“三驾马车”由哪些影片构成,它们能否复制2015年7月54.9亿元的票房狂欢,最终还凭内容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