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来去之间”有何玄机

2016-07-15信息快讯网

经过十多年悉心经营,上海“总部经济”已有所成就,在沪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量已超过千家。这样大的基数下,出现一定程度的“有去有留”并不意外。但同时,跨国公司总部的流动,也为分析上海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益视角。“来的”为何而来,“走的”又因何而去,“去留之间”,上海该如何扬长避短,打造新优势?

在昨天由市发改委主办的上海“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成果表彰会上,这样一份解剖在沪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去留案例的报告,成为九个一等奖获奖成果之一。

值得思考的“一来一去一转型”

这份研究的主题,是将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进行对比,研判我们这座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方面的能力,包括制度、政策、环境等因素。确切地说,这份报告是由市发改委“出题”,由著名咨询机构安永完成的“作业”。

在过去五年的“熙来攘往”之中,安永选择了高度聚焦的视角,解剖了三个案例:一来、一去、一转型。“来”的是大名鼎鼎的药企阿斯利康,“去”的是农业巨头美国阿丹米(ADM)公司,而“转型”的则是通用汽车。

经济势能显然是决定跨国公司总部“去留”的重要因素。阿斯利康之所以来,正是看到了中国医药市场蓬勃的潜力。早在其决定投资上海之前,阿斯利康就预估中国市场将在两三年后成为其最大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因为重点推进“医谷”“药谷”建设,张江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全球领先医药企业集聚的态势。安永认为,这种在产业链协作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促使阿斯利康落户上海。

同样,通用汽车在新加坡建立新的国际运营总部,原先上海总部更侧重中国市场,也与汽车市场的表现相呼应。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多年超高速发展,已经进入“微增长”时代,亚洲汽车消费新的热点在于东南亚,而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区位优势比上海更加明显。实际上,十多年前,通用汽车将国际总部从新加坡迁入上海,正是为了争取赢得在中国市场的“决胜之战”。当然,尽管“微增长”,但中国市场的基数够大,通用汽车的中国业务依然需要坐镇上海。

如果说前两个案例证明了经济大势的影响力,但分析ADM的去留之后,安永用“值得深思”来形容自己的发现。安永发现,新加坡在税负、金融业、以及国际航线便利度方面的优势,促成了ADM的落地。ADM的业务涉及大宗商品交易,同时近年来将不少精力放在企业并购上,因此,它对税负很敏感。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综合税率仅5%,而中国则超过20%;此外,大宗商品的交易,需要金融业能灵活、及时地提供服务,作为全球金融衍生品之都,新加坡优势巨大。

平衡去留之间的天平砝码

通过这三次典型的“去”与“留”,跨国公司选择落户地的考量因素已经越来越明显。市场大小、增长快慢的确重要,但并不能左右一切。在安永看来,跨国公司在做出选择前,会在“成本”与“效率”的博弈中反复权衡。在这台天平的成本侧,摆放着三个砝码:要素成本、政府相关成本、生活环境;而在效率侧,主要起作用的是市场、经营环境、服务能力、劳动力供给。

在安永的报告中,比起亚洲其他几座国际都会,上海的优势与劣势似乎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落位。比如,都说上海劳动力成本优势已将渐渐消失,但安永认为,如果分析低端人才,这句话成立,但在高端人才方面,上海的优势依然巨大。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人才资源是新加坡、东京总和的3倍,而薪资水平仅为他们1/5到1/3。反过来,在政府补贴方面,上海却落了下风———安永建议,在政府补贴的长期性和效率方面,上海仍有改进空间。

此外,在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大有成就,但相较于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城市,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上海的国际学校虽然不少,但学费高,而且大多服务于发达国家家庭,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孩子关注不够。

作为市政府的决策支持项目,安永以及昨天获得市发改委表彰的几十篇研究报告的精华,已经体现在上海“十三五”规划和其他重点工作中。比如,全市目前“补短板”工作的重点———交通、生态环境,在安永报告中,这些都是上海相对其他几座国际化城市的弱项。

目前,全球产业布局正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在安永看来,新加坡的综合优势,使其对跨国公司总部构成强大吸引力,而上海、香港、东京这三座城市都有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大挑战。安永课题负责人朱晖说,未来,上海依然存在“协调亚太的能力”,但仍然需要不断进步。

©2014-2024 dbsqp.com